出处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9-70,共2页
同被引文献15
-
1塞缪尔·亨廷顿,200512004,《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
2戴宝村.《玉山地景与台湾认同的发展》.台湾历史学会编.《国家认同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年.第123页.
-
3李登辉.《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第241页.
-
4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
5黄光国,杨青矗.《台湾结与中国结的社会心理分析》,收录于《台湾命运中国结》,高雄:敦理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第130页.
-
6孙兆慧.《"台湾意识"的产生与内涵》,《台湾周刊》,2005年22期.
-
7彭怀恩.《台湾政治发展(1949一2009)》,台北:台湾风云论坛有限公司,2009年,第353页.
-
8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页.
-
9林兹、斯特潘.《走向巩固的民主制》,收录于猪口孝编、林猛等译.《变动中的民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
10巴伦等.《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
-
1潘李军.“台湾意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J].统一论坛,2016(2):41-44.
-
2黄少华,刘双双.贾庆林:台湾意识≠台独意识[J].共产党员,2009(8):44-44.
-
3李璞琦.赴台探亲记[J].武汉文史资料,1997,0(3):157-160.
-
4山岸猛,乔云(译).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下)——以对外开放后侨汇与新移民为中心[J].南洋资料译丛,2009(2):57-71.
-
5每月要事(1994.12.1—12.31)[J].四川统一战线,1995,0(2):7-7.
-
6胡谦.台湾当局“文化台独”透视[J].统一论坛,2007(4):49-53. 被引量:2
-
7谢楠.“小确幸”何以在台湾大行其道[J].世界知识,2015,0(6):52-53. 被引量:5
-
8韩欣蔚,杨栩.海峡两岸密切交流意义深远 祖国统一大业指日可待[J].大陆桥视野,2011(22):130-130.
-
9外交部发言人1999年8月13日发表谈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0(29):1257-1258.
-
10张妍.构建海峡两岸和谐社会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