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8S期103-104,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0
-
1李植斌.浙江省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68-71. 被引量:8
-
2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兼与刘玉玫、卢纹岱等同志商榷[J].统计研究,2005,22(3):65-69. 被引量:505
-
3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5(5):1-9. 被引量:59
-
4吉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问题,2005(6):78-80. 被引量:7
-
5年福华,李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6-19. 被引量:11
-
6陈宪,程大中,殷凤.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7[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
7杨黛.关于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1998(4):16-17. 被引量:2
-
8王爽英,李立辉,戴向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241-244. 被引量:23
-
9邓培军,陈一智.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38-340. 被引量:17
-
10杨凤,秦书生.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J].经济纵横,2007(3X):42-45.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6
-
1何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47-347. 被引量:1
-
2曹良元,王世虎,胡兴邦.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1-42. 被引量:2
-
3齐霜,姚学林,宋连久.环境约束下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91-7292.
-
4胡联,沈鹏程.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东部地区经济活力评价[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3):80-88. 被引量:10
-
5陈涛,吴晓囡,曹亚豪.云贵川城市经济活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15):65-70.
-
6周钦.植物保护与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究[J].南方农机,2024,55(12):44-46.
-
1倪士俊.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新途径[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9(7):27-28.
-
2潘志嘉,顾志强.小村庄做出大文章——江苏省常熟市发展村级经济的经验[J].苏南科技开发,2003(6):38-39.
-
3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成人高等教育,2005(3):54-54. 被引量:12
-
4王艳文,王莹.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消费导刊,2012(2):58-58.
-
5张庆华.真抓实干──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强市富民[J].探索与求是,1994(3):18-20.
-
6周锦文,杨仲元,庄社明.发展私有经济是致富农民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一条有效途径[J].上海农村经济,1997(10):43-45.
-
7邵晓泉,唐文贵,季淼.实施开发战略是致富农民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5(7):54-55.
-
8丁声俊.生物能源:“三农”发展的新动力[J].传承,2011(6):32-33.
-
9丁声俊.生物能源:“三农”发展的新动力[J].求是,2011(10):34-36. 被引量:4
-
10李志良.坚持“三化”兴“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J].贵州信息与未来,2012(4):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