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的思考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依据教育规律以及教育的“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在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并积极致力于学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更利于思政工作者实现教育目的。
作者
林长兴
张霞
机构地区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7-60,共4页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思政工作
接受主体
隐蔽教育意图
隐性课程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36
参考文献
4
1
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J].科学新闻,2000,(4).
2
科尔伯格·L.学校的道德化环境[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洪军.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隐性德育课程[J]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90-94.
被引量:13
4
林斯坦.
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J]
.教育评论,2001(5):19-22.
被引量:30
二级参考文献
4
1
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J].科学新闻,2000,(4).
2
郭柏春 唐鹏里.《学校德育接受学的几个问题连要》[J].江苏高教,1992,.
3
林斯坦.《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形成之探索》[J].争鸣,1987,.
4
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
45
1
高峰.
从可接受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中国成人教育,2007(6):68-69.
被引量:4
2
黄涛.
高校潜在德育课程浅议[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83-86.
被引量:2
3
滕珊.
医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功能[J]
.黑龙江医学,2013,37(10):1030-1031.
被引量:4
4
李立.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S1):106-107.
5
杨家轩.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S1):37-38.
被引量:5
6
何树华.
论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取向的途径[J]
.教育探索,2005(7):82-84.
被引量:1
7
戴健.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88-90.
被引量:7
8
张萍.
德育教育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J]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190-191.
被引量:1
9
陈龙彪.
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教育途径的思考[J]
.南方论刊,2005(11):54-56.
10
李漫红,苏明飞.
后现代教育思维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6):91-9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4
1
刘美玲,王海波.
论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9):51-54.
被引量:9
2
郑永廷.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拓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1-16.
被引量:12
3
丛海燕,何鹏,李海兰,翟静.
从精神形态构建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5B):216-216.
被引量:5
4
张力.
在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309-311.
被引量:20
5
[1]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8-05-05(01).
6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1).
7
杨洪泽,张森林.
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接受性建设初探[J]
.理论与改革,2013(1):148-150.
被引量:12
8
郭思乐,柯森,李巧萍,梁永丰.
学校内部教育环境与学校形象设计研究[J]
.教育研究,2000,21(10):33-38.
被引量:24
9
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
.教育研究,2000,21(8):37-42.
被引量:130
10
刘隽,范国睿.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被引量:84
引证文献
4
1
李锦红,宋刚,王青亚,熊钰.
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121-123.
被引量:25
2
黄介彬.
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75-177.
被引量:6
3
庞文丽.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149-150.
4
何雪云,魏昕,宋荣方.
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接受意愿的方法探索[J]
.高教学刊,2023,9(30):185-18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36
1
胡松,占美勤.
开展荣辱观教育 创新高校育人模式[J]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8,24(1):51-53.
2
唐伟优.
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探析[J]
.科教文汇,2008(34):62-62.
被引量:1
3
黄亦飞,欧阳梓华.
校园物质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对公安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思考[J]
.文史博览(理论),2009(6):75-76.
被引量:2
4
王青亚,宋刚.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73-75.
被引量:2
5
孙体楠.
高校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现状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1):107-110.
被引量:14
6
金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中心的考察[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107-111.
被引量:7
7
朱秋红,王磊.
以就业能力为本打造团学干部培训的教育平台[J]
.文教资料,2011(29):202-203.
被引量:1
8
李艳,韦国善.
论和谐校园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4):26-29.
9
袁张帆.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哈佛视频”思考[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1(1):91-95.
10
马凌锋.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16-119.
被引量:2
1
周汉斌.
无痕教育:一种有效提升师德的新路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5):130-132.
被引量:1
2
李伟言.
保守学校德育之道[J]
.求知导刊,2015(14):14-14.
被引量:1
3
罗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2015(6):23-23.
被引量:1
4
刘超,夏欢.
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管理途径探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X).
被引量:4
5
李卫红.
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5):4-5.
被引量:11
6
王燕飞.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J]
.时代教育,2012(17):65-65.
被引量:5
7
曹立军.
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70-171.
被引量:7
8
李伟.
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探究[J]
.商,2013(20):344-344.
被引量:3
9
新背景·新视野·新思考——和谐社会建设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推展(笔谈)[J]
.当代青年研究,2011(10):57-58.
10
刘钰.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探析[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2):44-45.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