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年第15期77-78,共2页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
同被引文献11
-
1吴松强.强化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自我保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50-53. 被引量:2
-
2王海军.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49-50. 被引量:14
-
3张素珍,韩颖.关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56-57. 被引量:3
-
4王茂文.浅析“工作经验”与大学生就业[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91-92. 被引量:1
-
5彭水英.试谈高校学生实习技巧及与就业的有机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26-27. 被引量:5
-
6关晶.高职预就业教育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0):58-60. 被引量:2
-
7卫红伟.浅议大学生预就业制度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30):35-36. 被引量:7
-
8张良柱,李桂荣.高校毕业生“预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8-48. 被引量:11
-
9刘树奎,王立英,高本新.高校应届毕业生“实习预就业”教学模式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7(2):6-7. 被引量:7
-
10陈振辉,袁翠婵.“预就业”——就业教育的新模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171-172.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李映成,刘启亮.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体制的构建[J].科学咨询,2008(15):86-86. 被引量:2
-
2王珍.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途径[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5):94-97.
-
3刘晓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预就业”模式的构建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8(1):85-88. 被引量:2
-
4刘李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意识的缺失与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8):39-39.
-
5邵警清.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的调查分析——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02-103.
-
6王云.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5):157-157.
-
7陈灵米,陆晓灵.大学生Office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8(5):164-165. 被引量:3
-
1顾晓明.师范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构[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6(1):36-38. 被引量:6
-
2陈兴东.就业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J].大学教育,2013(1):87-88. 被引量:5
-
3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4):63-63.
-
4尹伟时.大学生就业模式探析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4):64-66. 被引量:2
-
5符志云,吴新.浅议海南高校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J].琼州学院学报,2012,19(4):74-75.
-
6杨韬,王静波.浅谈高校的预就业实习[J].教师,2009(16):112-112.
-
7张广贤.漫谈大学生的“预就业”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6(4):44-45.
-
8陆文龙.论大学生就业实习的法律性质[J].知识经济,2014(10):34-34.
-
9张建星,张静,丁侃.关于高校旅游专业“1+2+3”就业实习模式的实践[J].决策与信息,2015(23):111-111.
-
10滕凤枝,赵静,肖南.大学生实习对其就业的效用分析——以蚌埠各高校为例[J].商,2015,0(31):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