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大众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
被引量:
1
On the Function of Public Media for Building Consumers' Cultur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众媒体促进了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催生了消费文化,引导着消费时尚.大众媒体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扮演了"共谋"的角色.
作者
燕道成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5-29,共5页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关键词
大众媒体
媒体文化
消费意识形态
建构作用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4
1
[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张允若.西方新闻视野概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3
[英]迈克·费瑟斯通 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美]大卫·布鲁克斯.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M].徐子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
意识形态在最终意义上是指整个社会文化的支撑体系,它属于广义文化概念的一部分,本文是指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据以理解自身活动的意义以及它们与现实的关系的观念体系,它是支撑并论证现存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的观念系统.
6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最早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拟态环境"又称为媒介环境、信息环境.媒介环境反映现实环境,但却是一个经过选择和建构的世界.现代社会中,人们了解外部世界主要依赖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即依赖媒介环境来认识现实环境.这样,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媒体所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现代社会出现拟态环境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媒介化的色彩.
7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是1972年由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首先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换句话说,媒介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就是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李普曼对此有一个"探照灯"的比喻:灯照到哪里,人们就关注到哪里.
8
文化霸权是译自西方的一个概念,本文所指的文化霸权概念与文化领导权概念是同义的,即都是指一种非暴力的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手段,它需要通过社会中的大多数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来实现.笔者主要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文化霸权这个概念的.因为文化霸权,既可以作为西方的一种文化控制手段,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策略,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认识与利用它.在这点上,笔者希望不要引起误解.
9
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包括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两个方面.符号形式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如文字的字体、语言、图像等,符号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传播学理论认为符号具有指代性的特点:符号指代事物,而并不是事物本身,简言之,符号与它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符号只是指称和代表某个事物.
10
例如,人们是受到某些宣传和广告的蛊惑去购买入场券的,支付的价格同座位的好坏成正比,并为此消磨两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对这一行为作出判断:值还是不值?这一个体的判断还要同大众媒体上的宣传和判断互相对照,以便求得社会认同.
共引文献
44
1
雷斌.
二十世纪末中国新诗诗意表达的语言焦虑与意义失落[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45-47.
2
范玉刚.
当代大众文化生成的语境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2):34-39.
被引量:2
3
龙绍双,蒋建国.
论尹世杰教授的消费文化思想——兼评《消费文化学》[J]
.消费经济,2003,19(1):11-12.
4
陈叶.
论视觉文化时代之审美转向[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93-97.
被引量:9
5
李兴亮.
知识分子与电视的关系新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1):66-69.
被引量:2
6
黄春燕.
本雅明文化批评“谋略”的启迪[J]
.学术研究,2005(7):116-119.
7
王长征.
当代西方营销理论的三大中心议题——真实性、解放、关系[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18-24.
被引量:8
8
张品良.
央视综艺节目的视觉狂欢[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107-111.
被引量:1
9
侯军.
从“新时代运动”说起 未来亚洲电影的文化合作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可能性[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7-13.
被引量:6
10
贾英健.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10-16.
被引量:193
同被引文献
9
1
颜士锋,臧旭恒.
统销制度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1981-2007[J]
.东岳论丛,2010,31(4):47-52.
被引量:2
2
唐励.
论当前我国传媒的价值导向[J]
.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94-295.
被引量:2
3
蒋建国.
消费时代的大众传媒与物欲症传播[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02-108.
被引量:9
4
赵琳,金安江,彭光芒.
大众传媒在转基因食品推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97-101.
被引量:9
5
陈辉.
略论中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及对策[J]
.国际新闻界,2011,33(1):54-59.
被引量:16
6
王丽,王权.
风险时代的大众传媒与食品安全——一个基于实证研究的视角[J]
.新闻前哨,2011(6):20-22.
被引量:2
7
库尔班江·外力,田彪.
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问题与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2-53.
被引量:1
8
沈辰,穆月英.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研究——基于AIDS模型[J]
.经济问题,2015(9):81-85.
被引量:19
9
刘小欧,高胜勇.
大众传媒对消费群体及消费欲望的构建[J]
.中国传媒科技,2013,0(8X):40-4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李翠敏.
大众传媒对公众食品消费的导向作用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11):92-9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刘诚.
浅析新媒体技术对食品安全的监督[J]
.食品安全导刊,2020(30):38-38.
2
张颖南,易加斌.
青年消费者食品消费中的健康认知及行为关系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5-104.
被引量:6
1
李西建.
当代中国消费意识形态的构建——对消费文化理论的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81-86.
被引量:6
2
吕逸新.
广告传播对消费文化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06(10Z):20-21.
被引量:3
3
魏金梅.
大众文化影响下电视文化的特征[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5):171-172.
4
傅其林,赵修翠.
论列菲伏尔的消费文化符号学[J]
.社会科学研究,2008(4):191-195.
被引量:3
5
刘士林.
“十三五”时期开展中国文化战略规翅研究的若干设想[J]
.党政干部参考,2015,0(22):20-22.
6
唐书祺.
近代日本社会大众消费文化的历史考察[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5):32-34.
7
傅其林.
时装表演的文化剖析[J]
.青年研究,2002(6):28-31.
被引量:3
8
崔竞月.
新世纪广告对中国消费文化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14,5(6):147-147.
9
谢林霞.
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化观[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15-17.
10
唐未兵,尹向东.
消费文化要全面地发展──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谈消费文化问题[J]
.消费经济,1994,10(6):1-3.
被引量:2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