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7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东北侧,近东西向喜马拉雅山与北东向念青唐古拉山、近南北向横断山的交汇地段.这里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部位,壳层的挤压变形十分强烈,无论是地质边界,还是地形都围绕此构造结发生了最急剧的转折,塑造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山峡谷地形,其平均切割深度达5000m左右,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最有利的典型地区.研究区地质上属于冈底斯岛弧的东延部分,其南部主要由一套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组成,可能是岛弧或拉萨地块的基底,北部主要为古生代的沉积盖层。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6期1497-1500,共4页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金 国家"八五" "攀登"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钟大赉,P.Tapponnier,吴海威,张连生,嵇少丞,钟嘉猷,刘小汉,U.Schaerer,R.Lacassin,P.Leloup.大型走滑断层——碰撞后陆内变形的重要形式[J].科学通报,1989,34(7):526-529. 被引量:89
  • 2张青松,周耀飞,陆祥顺,徐秋六.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J].科学通报,1991,36(7):529-531. 被引量:63
  • 3丁林,Advances in Geoscience.2,1992年
  • 4王庆隆,地震地质,1988年,10卷,4期,199页
  • 5刘顺生,中国科学.B,1987年,9期,1000页
  • 6涂光炽,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1982年
  • 7张青松,青藏地区上新世古地理和高原隆起、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1981年
  • 8林振耀,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1981年

二级参考文献17

  • 1张青松,李炳元.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隆起过程及自然环境变化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89,4(3):234-240. 被引量:26
  • 2林金录,地震地质,1988年,10卷,3期,1页
  • 3嵇少丞,地质科学,1988年,4期,347页
  • 4张玉泉,岩石学报,1987年,1期,17页
  • 5张文佑,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1983年
  • 6段新华,地质学报,1981年,4期,55页
  • 7任纪舜,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400万),1980年
  • 8应绍奋,中国地震,1988年,4卷,4期,1页
  • 9章振根,科学通报,1987年,32卷,2期,133页
  • 10刘顺生,中国科学.B,1987年,9卷,1000页

共引文献150

同被引文献2710

引证文献170

二级引证文献273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