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回转床式煅烧炉煅烧技术及其特点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回转床式煅烧炉可用于无烟煤、并通石油焦和石油针状焦,并可在同一炉内煅烧石油针状焦和普通石油焦,其热效率,比回转窑高出5%左右,且耐高温、使用寿命长、固定碳回收率可达97%,其配的冷却器,结构特殊,冷却效率为现有冷却器的2.66倍,但冷却设备的磨损大,寿命低.
作者
温作仁
机构地区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出处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5-50,共6页
Light Metals
关键词
回转床式煅烧炉
煅烧
石油针状焦
石油焦
分类号
TE626.8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加工工程]
TF526.2 [冶金工程—钢铁冶金]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9
1
许文华,肖军,贾军,董辉.
体动态煅烧技术的应用研究[J]
.新材料产业,2004(11):43-45.
被引量:1
2
佘海波,孙柏青,刘常林,陈礼宁.
石油焦煅烧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轻金属,2005(4):43-45.
被引量:6
3
李炳云.
煤系高岭岩及其高白超细全动态煅烧工艺机理初析[J]
.非金属矿,2005,28(6):50-52.
被引量:3
4
樊文国,刘志山,赵天荣,张世荣,张君武.
Φ3.43×67.06m回转窑在国内的应用[J]
.轻金属,2006(12):59-61.
被引量:10
5
王海等.炭素与炭素制品创新生产工艺与质量检测枪验标准实施于册第二卷[M].安徽: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6
王平甫、宫振铝电解炭阳极生产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5.
7
杨晓杰,胡绍祥,陈相相,卓鹏,项方备.
京西煤系高岭土动态煅烧物理化学行为[J]
.煤炭学报,2008,33(5):566-569.
被引量:2
8
韩文生.
回转床煅烧炉煅烧针状石油焦[J]
.轻金属,2008(9):50-52.
被引量:5
9
任忠胜,万永奇,林骥,张培元,李育辉.
煤系高岭岩(土)煅烧方式的讨论[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8(1):6-8.
被引量:2
10
苏胜.
煤矸石活化工艺试验[J]
.煤炭科学技术,2009,37(5):119-121.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4
1
魏远娟,李松杰,崔卫滨.
浅谈石油焦煅烧设备发展现状[J]
.广东化工,2013,40(13):106-107.
被引量:1
2
王可.
新型回转床式煅烧炉技术[J]
.世界有色金属,2014(3):67-69.
3
伊英红.
浅谈回转床煅烧炉结构及其特点[J]
.有色矿冶,2014,30(2):77-78.
被引量:1
4
李超,赵亮,惠晓梅,袁进,高成伟.
煤矸石动态煅烧活化的影响因素[J]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7):4349-435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7
1
侯玲艳,杨爱荣.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2020,51(2):198-204.
被引量:3
2
程俊霞,黄庆禄,牛聪,赵雪飞.
针状焦煅烧设备的分析[J]
.炭素,2015(1):45-48.
被引量:3
3
胡素丽,龙琼,曾英.
石油焦及石油焦煅烧设备发展现状[J]
.山西冶金,2015,38(4):7-8.
被引量:3
4
王爱国,刘朋,孙道胜,刘开伟,方立安,曹菊芳.
煅烧煤矸石粉体材料活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18,32(11):1903-1909.
被引量:12
5
刘谦,郭玉森,仲涛,黄清云.
高火山灰活性煅烧煤矸石添加量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J]
.硅酸盐通报,2021,40(3):936-942.
被引量:5
6
关虓,龙行,丁莎,张鹏鑫.
冻融作用下活化煤矸石粉混凝土损伤劣化规律[J]
.硅酸盐通报,2023,42(1):144-150.
被引量:4
7
关虓,龙行,丁莎,张鹏鑫.
煤矸石粉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与劣化机制[J]
.材料导报,2024,38(16):145-153.
被引量:1
1
苗勇,李锐,王玉章,康建新.
石油针状焦的生产[J]
.炭素技术,2005,24(3):31-37.
被引量:9
2
丁宗禹,申海平.
石油针状焦生产技术[J]
.炼油设计,1997,27(1):10-13.
被引量:31
3
固体物料煅烧技术[J]
.科技开发动态,2002(12):52-52.
4
方力.
基于石油焦煅烧技术方案的比较[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13):246-246.
被引量:1
5
李锐,丁宗禹,祖德光.
蒸汽裂解渣油生产针状焦的可行性研究[J]
.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29(8):50-53.
被引量:7
6
谌立新.
高温氧化铝微晶煅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J]
.功能材料信息,2008,0(4):63-63.
7
谢云,李西建,王磊,李秋花,高林学.
蒸发冷却器冷却效率影响因素[J]
.石油化工设备,2007,36(4):105-106.
被引量:3
8
刘金宝,朱永安,王恩志.
大庆原料油生产针状石油焦的探讨[J]
.黑龙江石油化工,1997,8(4):14-17.
被引量:2
9
丁洛,杨焜远.
催化裂化油浆催化剂粉末的脱除技术[J]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32(5):60-61.
被引量:21
10
马林.
延川南工区煤层气含量测井评价方法探讨[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5,5(2):73-77.
被引量:2
轻金属
199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