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41-246,共6页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39
-
1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地域系统实证[J].人文地理,1998,13(2):11-17. 被引量:27
-
2王铮.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J].人文地理,1995,10(2):1-5. 被引量:24
-
3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被引量:208
-
4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6):481-489. 被引量:65
-
5蔡宁,吴刚,许庆瑞.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模式[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1995(3):10-13. 被引量:13
-
6林逢春,王华东.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1995,15(4):488-496. 被引量:25
-
7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5-141. 被引量:59
-
8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张翼.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 被引量:178
-
9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
10高吉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M].,1999.29-33.
二级引证文献74
-
1王孔雀,胡仪元.生态经济的制度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4,20(S1):76-79. 被引量:11
-
2刘兆德,陈素青,张义玲.中国省市区环境与社会经济地域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71-75. 被引量:4
-
3李晓龙.稀缺资源的转换与经济学边界的拓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3-17. 被引量:3
-
4杨涛,朱博文,杨利琼.构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J].理论月刊,2005(7):126-129.
-
5杨涛,朱博文,杨利琼.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5,51(4):105-108. 被引量:2
-
6张泽洪,李铁松,朱飞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J].生态经济,2005,21(10):35-37. 被引量:1
-
7赵伟,杨志峰,牛军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425-1430. 被引量:17
-
8唐建,陈斌.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模型设计与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6(1):35-43. 被引量:2
-
9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8-20. 被引量:249
-
10刘兆顺,尚金城,许文良,靳克.吉林省东部资源型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汪清县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2):265-269. 被引量:12
-
1王丽萍,吴慧卿,曹维亚.不同经济机制下企业的环境行为[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1996(1):35-37.
-
2戴星翼.论区域污染治理的经济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1):86-90. 被引量:6
-
3秦虹,夏光.环境污染——企业行为及其经济机制[J].上海环境科学,1989,8(5):5-8. 被引量:1
-
4农立敏.构建落实科学发展机制 推进环境资源保护利用[J].广西轻工业,2010,26(1):46-48.
-
5蔡守秋.当代环境法的“经济化”[J].环境,1998(8):22-23.
-
6朱建新,高云霄,李勇平,张超.浅议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机制[J].新疆环境保护,1999,21(4):37-40.
-
7应刚.应加快生态补偿立法[J].环境经济,2011(4):4-4. 被引量:1
-
8高为,笪晓菲,王学建.环境执法的经济机制及经济手段探讨[J].环境保护,2006,34(07B):44-46. 被引量:1
-
9徐斌.世行专家提出城市环境管理新方法[J].上海城市规划,1997(1):39-40.
-
10狄雯华,王学军.环境技术变革的经济机制分析和政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51-5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