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剂量胸腺素加抗菌素治疗慢性活动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慢性布鲁氏菌病活动型病人因病情长期反复,治疗困难,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本组应用大剂量胸腺素长疗程静点,并用适当抗菌素治疗27例慢性布病活动型病人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改善发热,关节肌肉痛、乏力、多汗等症状方面更为显著。
作者
李福兴
刘伟华
陈桂娥
秦绪平
张国侠
机构地区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总医院
出处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374-375,共2页
Chinese Jouranl of Endemiology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胸腺素
抗菌素
药物疗法
剂量
分类号
R516.705 [医药卫生—内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1
1
李福兴,徐兴江,俞仲义,包大威,林擎缨,回健人,柴植人,杨雨凡.应用低分子胸腺肽治疗慢性布病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8(01).
同被引文献
10
1
孙承恩.布鲁氏菌病[M].第3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
姜顺求.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1-232.
3
李福兴.实用临床布鲁氏菌病[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6:1664-1665.
4
戚好文.胸腺肽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0,15(2):128-129.
5
周伟度.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10(2):668-669.
6
罗忠伟,刘向春.胸腺素联合抗菌素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0,30(3):241-242.
7
戚好文.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24(B12):41-45.
被引量:29
8
崔步云.
关注中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发展和疫苗研究[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4):355-356.
被引量:131
9
周伟澄,张秀平.
氟喹诺酮药物研究新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00,9(10):667-670.
被引量:62
10
柳建新,陈创夫,王远志.
布鲁氏菌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4,25(3):62-65.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3
1
古力菲亚依敏.
胸腺肽联合氧氟沙星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效果[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10):107-108.
被引量:5
2
张国侠,柴植人,马英华.
胸腺肽联合氧氟沙星治疗慢性活动型布鲁氏菌病疗效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20(3).
被引量:6
3
王琰,王倩晖.
布鲁杆菌病患者外周血CD4^+CD8^+检测及免疫调节剂对其影响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6):856-85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何玉萍,张士义.
抗菌药物治疗急性期布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地方病防治,2005,20(1):20-23.
被引量:13
2
刘锴,金宁一,王兴龙.
布鲁菌病的治疗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07,20(1):30-32.
被引量:16
3
王季秋,崔京玉.
布鲁氏菌病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地方病防治,2007,22(2):104-106.
被引量:16
4
郭英杰,王季秋.
抗布氏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地方病防治,2008,23(1):46-47.
5
邹洋,冯曼玲,王非,王磊,李小丽,郑晓燕,谷俊朝.
布氏杆菌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332-2335.
被引量:44
6
郭凤兰.
中西医结合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168-169.
被引量:7
7
王欢.
免疫调节剂治疗布鲁菌病疗效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0):140-141.
被引量:2
8
古玉茹,刘颖翰,石栓柱,陈翛然,孔素花,温占平,冯敬国.
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及意义[J]
.河北医药,2016,38(14):2097-2100.
被引量:5
9
王慧.
胸腺肽联合氧氟沙星治疗布鲁菌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161-162.
被引量:1
10
古玉茹,石栓柱,陈翛然,刘颖翰,孔素花,温占平,冯敬国.
清火栀麦片联合重组人白介素-2治疗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48例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16,11(8):1513-1516.
被引量:5
1
张国侠,柴植人,马英华.
胸腺肽联合氧氟沙星治疗慢性活动型布鲁氏菌病疗效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20(3).
被引量:6
2
张贺玲,凡琦.
两例急性和慢性布鲁氏菌病的误诊误治[J]
.地方病通报,1999,14(1):82-82.
3
生永夫,赵功成,胡素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布鲁氏菌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88-90.
被引量:1
4
张桂珍,王季秋,崔长生,张宏.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慢性布鲁氏菌病标准的探讨[J]
.中国地方病防治,1995,10(3):176-177.
被引量:2
5
刘玉坤.
关节肌肉痛的鉴别诊断思路[J]
.中国乡村医生,1995,10(10):14-20.
6
刘锴,金宁一,王兴龙.
布鲁菌病的治疗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07,20(1):30-32.
被引量:16
7
范玉玲.
慢性布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1989,4(6):355-357.
被引量:3
8
张士义,王大力,杨跃清,李安娜,刘凤歧,丛显斌,张桂珍,何玉萍,王季秋,刘春光,张新飞.
垂体—甲状腺系统在慢性布病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地方病防治,1992,7(4):206-208.
被引量:3
9
张士义.
我国慢性布病的治疗研究概况[J]
.中国地方病防治,1993,8(1):52-54.
被引量:6
10
陶久明,张长春,陈玉明,申建伟,张琼,杨雪莲.
96肝方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活动型近远期疗效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5):548-550.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