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粤海风》
2006年第5期32-44,共13页
同被引文献51
-
1包都伦.蒙古文论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124-124. 被引量:2
-
2任范松.当代韩国的美学研究[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7):30-32. 被引量:2
-
3沈仁安,宋成有.日本史学新流派析[J].历史研究,1983(1):127-140. 被引量:3
-
4步平.关于日本的自由主义史观[J].抗日战争研究,1998(4):3-15. 被引量:4
-
5水野明.日本的“中国非国论”的检证[J].东南文化,1997(1):120-123. 被引量:4
-
6戚其章.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J].东岳论丛,1996,17(4):77-83. 被引量:4
-
7李阁楠.日本从“脱亚”到“归亚”[J].日本学刊,1994(3):49-61. 被引量:4
-
8包霞琴.从“脱亚”、“入亚”看日本的亚洲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2):83-88. 被引量:5
-
9孔祥吉.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上层人物的心态——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家书解读[J].近代史研究,2000(6):140-160. 被引量:10
-
10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J].历史研究,2000(3):125-135. 被引量:40
二级引证文献31
-
1崔颖,李光贞.关于日本《外交时报》对“济南惨案”报道的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4):98-109.
-
2周波.中国文论研究的跨文化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6):34-39.
-
3周波.跨文化整合与创新——关于中国特色文论建设途径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1):103-109. 被引量:1
-
4王美平.日本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三种论调[J].历史档案,2013,26(1):111-118. 被引量:4
-
5胡天舒,韩宾娜.近代日本学人的中国观察——以小林爱雄的《中国印象记》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23-225. 被引量:1
-
6王禹浪,许盈.中日甲午战争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综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4,35(2):57-65. 被引量:4
-
7郭海燕.有关甲午战争宣战前日本报刊对中国报道的研究——以《朝日新闻》报道李鸿章及清军动向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103-111. 被引量:3
-
8王美平.近代日本的义和团运动观[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1-80. 被引量:2
-
9刘彦伯.世界史视域下的中日甲午战争[J].大连干部学刊,2014,30(12):37-40.
-
10孙波.日本舆论界的北洋舰队“威胁论”及其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5,34(4):58-62. 被引量:1
-
1张静之.从「新興国」到「中国脅威論」——浅谈新时期日本人“中国观”的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1,0(11X):181-182.
-
2战后五十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念——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J].日本研究,1997(3):14-25. 被引量:1
-
3严绍■.战后60年日本人的中国观[J].日本研究,2005(3):1-11. 被引量:4
-
4张义素.“日本研究的课题与方法”学术座谈会纪要[J].日本学刊,1997(2):156-159.
-
5田磊.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J].南风窗,2012(1):90-92.
-
6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J].日本学刊,2003(2):33-47. 被引量:25
-
7王卓宇.浅议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及其原因[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46-49. 被引量:2
-
8刘建平.直面中日关系溃败的“民间”历史地层——日本人中国观研究的外交学革命意义[J].开放时代,2016(5):192-207. 被引量:2
-
9廉德瑰.“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J].日本学刊,2007(3):92-104.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