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统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6-57,共2页
China Statistics
同被引文献20
-
1刘军,高健.黑龙江省优势产业的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6(6):16-17. 被引量:1
-
2石庆焱.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0):22-25. 被引量:11
-
3王建国.加快发展河南优势产业的着力点和综合措施[J].企业活力,2005(12):34-36. 被引量:2
-
4宗刚,李红丽.基于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北京优势产业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01Z):181-182. 被引量:10
-
5宋德勇,李金滟.论区域优势产业的作用机制与培育途径[J].理论月刊,2006(3):73-76. 被引量:11
-
6宋德勇,李金滟.区域优势产业:区域产业研究的新思路[J].当代经济,2006,23(05S):45-46. 被引量:10
-
7范松海,聂元飞,高雅瑞.云南优势产业的归类及阶段划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3):206-210. 被引量:3
-
8王文成,杨树旺,易明.湖北省区域优势产业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22(14):92-93. 被引量:6
-
9刘明贵.基于市场机制的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培育[J].改革与战略,2006,22(7):20-23. 被引量:3
-
10贺灿飞.产业联系与北京优势产业及其演变[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4):99-108.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6):24-28. 被引量:5
-
2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业两位数数据上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7(6):8-14. 被引量:14
-
3石忆邵,张雪伍.中国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的集中化与专业化空间态势[J].地理学报,2008,63(4):386-394. 被引量:14
-
4白小明.区域优势产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8,8(4):1-4. 被引量:5
-
5郭翔宇,胡文祥.基于区位商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结构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6,1(2):92-96. 被引量:9
-
6吴安波.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测度、特征及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5):17-29. 被引量:16
-
7李传琪.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优势产业研究[J].经济论坛,2010(4):118-122. 被引量:2
-
8龙少波,罗添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和优势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6):94-96. 被引量:1
-
9韩增林,徐丹,郭建科.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8):899-906. 被引量:8
-
10赵惠芳,周艳蕾,闫安.合芜蚌跨行政区域产业集群水平评价[J].江淮论坛,2011(6):35-40. 被引量:2
-
1蒋黔贵.推进国有企业配套改革与完善法律环境[J].工厂管理,2000(9):7-8.
-
2黄小蕙,万本根,周泽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加快推进对内开放[J].科学新闻,2000,0(37):4-4.
-
3孙跃廷.通化市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做法[J].中国计划管理,1990(7):35-36.
-
4杜海玲.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54-255. 被引量:5
-
5黄文举.论产业集群[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5-48. 被引量:2
-
6言论[J].名人传记(下半月),2016,0(7):9-9.
-
7王剑波.把握资产评估改革方向完善企业配套内控制度[J].国有资产管理,2002(2):25-26.
-
8本刊编辑部.产业集聚与企业集群 产业环境[J].科技创业,2005(3):38-39.
-
9林建珍.上海企业配套改革的启示[J].中外管理,1997(6):8-10.
-
10声音[J].住宅与房地产,2015,0(7):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