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3-65,共3页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二级参考文献5
-
1W. Tulasiewicz,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School Life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994. P201.
-
2S. J. Prais, Productiv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34.
-
3德尼兹 加亚尔 贝尔内代特 蔡鸿宾 桂玉芳 德尚.欧洲史[M].海南出版社,2002.611.
-
4陈宏薇.耶鲁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
5"Erzielung und Wissenschaft" 4/1999.
共引文献38
-
1王小海.欧盟教育政策发展五十年之历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58-63. 被引量:1
-
2马培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5):84-88. 被引量:4
-
3辛文,吕可红.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变革取向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50-152. 被引量:4
-
4戚锦阳.欧洲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察培训的若干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61-64. 被引量:1
-
5尚航.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20(7):57-60. 被引量:4
-
6杨兴龙,苏明飞.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及其意义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21(2):66-67.
-
7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08,23(3):72-76. 被引量:34
-
8和学新.欧洲教育一体化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20(5):47-50. 被引量:2
-
9常永才,孟雅君.试论新历史阶段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国际化发展战略[J].成人高教学刊,2008(5):4-8. 被引量:1
-
10施晓光,郑砚秋.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大学(研究),2007(Z1):126-13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4
-
1李芃.长三角:打破教育资源的行政分割[J].长三角,2009,0(5):56-58. 被引量:1
-
2焦瑶光.区域教育研究的兴起和区域教育学的创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36-39. 被引量:6
-
3叶平.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意义、特点及实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59-65. 被引量:7
-
4杜鹃,李焱焱,叶冰,肖引,桑建平.中外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之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5,21(07X):56-58. 被引量:15
-
5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J].南京社会科学,2005(9):62-67. 被引量:39
-
6卢迪龙,朱斌.加强闽台科技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2):73-77. 被引量:7
-
7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28(2):57-69. 被引量:120
-
8乔冬梅,李正风.科技计划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5):14-19. 被引量:10
-
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10侯虹斌.新粤语新国语[EB/OL].新周刊(网络版).156.http://cul.sina.com.cn/s/2003-07-01/37350.html.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吕良.区域性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1(4):71-74. 被引量:3
-
2吕良.区域性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4):46-48. 被引量:2
-
3刘德学,陈敏敏.华东华南地区FDI影响因素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8,24(15):91-93. 被引量:4
-
4郑学宝,沈玉洁.广东省高等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问题调查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0):130-131. 被引量:3
-
5何灿.浅析珠三角地区地方高等院校的大学精神塑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5):16-17.
-
6谭翠燕.珠三角高校中外合作办学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08,0(22):43-44. 被引量:1
-
7张伟坤.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5(2):104-110. 被引量:1
-
8朱焕辉.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对珠三角高校定位策略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7):85-86. 被引量:2
-
9谢冬兴.产业结构转型期珠三角体育用品出口PES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86-93. 被引量:2
-
10黄宇婷,陈梓博.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性[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5):275-277. 被引量:2
-
1邓富华.“经济”虽热门,选择须有方[J].求学(文科版),2016,0(2):27-28.
-
2高晓杰.亚洲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发展[J].大学(研究),2010(9):11-14.
-
3郭扬,郭苏华.基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大职业教育格局构想[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5-8. 被引量:4
-
4袁琴.新时期香港与内地高校合作办学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市场,2010(48):158-160. 被引量:3
-
5吴静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人力资源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河北企业,2011(6):67-67. 被引量:2
-
62012年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J].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浙江),2012(8):5-5.
-
7王伟光,郑伟,陈慈流.对潮州市如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0(1):1-6.
-
8魏垚.论滨海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20(5):24-26. 被引量:1
-
9“全国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研讨会”采撷[J].江南论坛,2011(11):20-21.
-
10扩大流域人才市场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5(6):11-1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