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辐射与吸纳——考察“莱拉和马杰侬”的故事在阿拉伯文学和波斯文学中的不同境遇
被引量:
1
An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Receptions of Layla and Majnun's Story in Arabian Literature and Persian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探析“莱拉和马杰侬”故事的来源入手,考察其在阿拉伯文学和波斯文学中截然相反的境遇:边缘地位和中心地位,隐性存在和显性存在,力求剖析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利用这一故事母题创作传世之作的集大成者中世纪波斯叙事诗人尼扎米和现代埃及剧作家邵基所采用的文体及其文本的艺术特色。
作者
丁淑红
机构地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2-107,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
关键词
“莱拉和马杰侬”的故事
文学境遇
文本特点
分类号
I37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王家瑛.《尼扎米的社会观与文艺观》[A]..《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0辑[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郅溥浩.
马杰侬和莱拉,其人何在?─—关于原型、类型、典型的例证[J]
.外国文学评论,1995(3):96-101.
被引量:3
3
张晖.《<莱拉与马杰侬>:一部取材于阿拉伯的民间故事》[J].阿拉伯世界,1983,(1).
4
汉纳·法胡里 郅溥浩译.《阿拉伯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17-18页.
5
希提 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M].商务印书馆,1979.第2页.
6
赫伯特·戈特沙尔克.《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139页.
7
艾哈迈德·海卡尔 袁义芬译.《埃及小说和戏剧文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239页.
8
.《波斯文学史》[M].,.第77页.
9
法胡里.《阿拉伯文学史》[M].,.第562页.
10
拜迪阿·穆罕默德·祖穆阿.《比较文学研究》[M].阿拉伯复兴出版社,1980.第327页,第328页.
共引文献
4
1
丁淑红.
母题与嬗变——“盖斯和莱拉”故事分析[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2):147-153.
2
阿布都外力.克力木.
从《莱丽与麦吉侬》看东方伊斯兰文学中的"仿造现象"[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109-113.
被引量:2
3
丁淑红.
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埃及女王形象——莎士比亚和埃及文学家邵基笔下的克娄巴特拉[J]
.国外文学,2001(3):123-128.
被引量:1
4
孟昭毅.
玛卡梅:从艺术到文学[J]
.文艺研究,2009(6):35-4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8
1
蔡春丽.
设拉子:在玫瑰丛中写诗[J]
.今日重庆,2006(11):108-111.
被引量:1
2
王振容.苏菲的爱——解读神秘主义诗人萨纳依的作品《关于爱》[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5)
3
马骏骐.哈菲兹和他的诗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4
张爱民.
鲁斯塔姆形象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
.枣庄学院学报,2009,26(3):47-52.
被引量:1
5
威廉姆.契提克,马效佩.
鲁米与毛拉维耶道统[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8-30.
被引量:3
6
韩文慧.
浅论《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J]
.昌吉学院学报,2011(3):39-42.
被引量:1
7
张朝柯.
早于西欧的人文主义萌芽——萨迪和但丁人文思想的比较[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57-61.
被引量:1
8
乔丽媛.
终极和谐——东方悲剧的神髓——重读菲尔多西《王书》“苏赫拉布的悲剧”[J]
.肇庆学院学报,2003,24(1):33-3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张宏娟.
透视萨迪《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关系[J]
.作家,2013,0(06X):145-146.
1
齐亚敏.
论徐訏小说中的“节制”[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1):21-23.
2
刘家民.
论哈萨克民间动物故事在本族当代作家叙事文学中的影响[J]
.民间文化论坛,2014(4):22-28.
被引量:2
3
伍艺.
“沙漠”生活,“海洋”情结——三毛精神世界的两极[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8(11):21-22.
被引量:2
4
红柯.
吹牛[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9,0(11):59-63.
被引量:3
5
红柯.
吹牛[J]
.朔方,2002,0(4):59-63.
被引量:1
6
张鸿年.
《蕾莉与马杰农》与《罗密欧与朱丽叶》[J]
.国外文学,1992(1):126-142.
7
艾赛提.苏来曼.
中世纪波斯文学中的“海米塞现象”——论“海米塞现象”的起源、发展和理论体系[J]
.外国文学评论,2002(3):117-123.
8
穆塔里甫.
哈萨克族“黑萨”浅论[J]
.民族文学研究,1989,7(5):71-76.
被引量:3
9
邱紫华,李宁.
中世纪波斯文学中的悲剧意识[J]
.江汉大学学报,2000,17(1):41-49.
被引量:3
10
马文君.
浅谈中西人生箴言的文化价值异同——以《圣经·箴言》与《菜根谭》为例[J]
.青春岁月,2011,0(10):98-99.
外国文学
200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