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0-84,共5页
Chinese Journalist
同被引文献76
-
1李秀云.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J].新闻记者,2005(1):48-50. 被引量:22
-
2刘汉俊.在时代坐标中找准定位 从典型事例中提炼主题——关于牛玉儒事迹宣传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5(1):8-10. 被引量:2
-
3李双龙.中国传播教育如何发展——境外传播教育模式的启示[J].新闻记者,2005(2):50-54. 被引量:4
-
4贾秀清.“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1):79-82. 被引量:23
-
5阳化冰.媒介素养教育及其作用[J].当代传播,2005(2):68-70. 被引量:20
-
6赵云泽.《华尔街日报》如何软化能源报道[J].中国记者,2005(3):33-33. 被引量:3
-
7邱沛篁.论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发展“三要素”[J].新闻界,2005(1):23-25. 被引量:3
-
8陈花明.对海啸新闻报道角度错位问题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3):60-61. 被引量:1
-
9宰飞.从一则假新闻看媒体对“消息源”的使用[J].新闻记者,2005(4):32-34. 被引量:6
-
10郑保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1):2-4. 被引量:2
-
1李婷.从“卡特里娜”浅析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J].科教文汇,2006(8):170-170.
-
2李雯.美国飓风之后水资源报道分析[J].中国记者,2006(2):35-36.
-
3柯南.被飓风击倒 “卡特里娜”席卷新奥尔良的回响[J].安全与健康,2005(09S):7-8.
-
4海外视野[J].视听界,2010(3):9-9.
-
5戴莲治,陈彬强.美国图书馆界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的启示[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4):81-84. 被引量:2
-
6媒体[J].经济,2005(10):18-18.
-
7美国运营商全力迎战“古斯塔夫”飓风[J].通信企业管理,2008(10):55-55.
-
8熊玮.西方突发事件报道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新闻知识,2009(1):57-58.
-
9王跃.因为飓风,所以要数字电视[J].中国数字电视,2006(Z1):113-113.
-
10王林艳.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及应用意义——《人民日报》台风“桑美”报道和《纽约时报》飓风“卡特里娜”报道比较分析[J].对外传播,2009(11):26-2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