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抑或真实:“中俄文化相以性原则”(一)
出处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54,共6页
Russian Literature & Arts
参考文献20
-
1.《鲁迅全集》第4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4页.
-
2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言[M].北京: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7月..
-
3灵光译.《俄罗斯里托尔斯泰底地位》[J].小说月报,1921.
-
4陈淑达译.《现代俄国文艺思潮》[M].上海华通书局,1929年..
-
5适夷译.《高尔基的艺术》[A].钱杏邨编.《高尔基印象记》[C].,1932..
-
6雪峰译.《最近的高尔基》[A].钱杏邨编.《高尔基印象记》[C].,1932..
-
7高明译.《高尔基访问记》[A].钱杏邨编.《高尔基印象记》[C].,1932..
-
8(重庆)中苏文化,(1940).
-
9文艺复兴,(1947).
-
10.《李大钊全集》第3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54页.
共引文献70
-
1何玲华.论《新青年》中的鲁迅[J].求索,2004(7):193-195. 被引量:1
-
2邹进先.鲁迅与龚自珍[J].文学评论,2004(6):34-38. 被引量:5
-
3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
4黄开发.文学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同途与歧路——论五四文学革命前期的文学观念[J].江淮论坛,2002(3):94-101. 被引量:4
-
5林精华.写实主义潮流在现代中国如何可能——关于俄国文化对现代中国文学影响问题的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27(1):92-99.
-
6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二)——陈独秀与鲁迅启蒙思想的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5(2):43-54. 被引量:1
-
7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 陈独秀与鲁迅比较观(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5(1):42-52. 被引量:1
-
8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31. 被引量:45
-
9杨剑龙.当代文坛文学批评中的几种偏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3):112-114. 被引量:2
-
10陈方竞,穆艳霞.断裂与承续:“五四”语体变革多元取向辨析[J].文学评论,2005(4):139-146.
-
1侯军.寻找新的生长点是建设深圳文化的重要内涵[J].特区实践与理论,1995(10):39-39.
-
2林如敏,李宁一.广东文化周代表团出访波兰[J].广东艺术,2002(3):72-72.
-
3李宁一.“广东文化周”在波兰西滨海省[J].中外文化交流,2002(9):12-13. 被引量:1
-
4张化冰.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融合与交锋——试谈《新青年》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传播,2005(7):20-21.
-
5于卫军.青年知识分子教育视域下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23-25. 被引量:5
-
6何峰.青藏高原论坛创刊词[J].青藏高原论坛,2013,1(1).
-
7卫汉青.创新与发展[J].中关村,2008(5):7-7.
-
8彭灿荣.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J].四川统一战线,2013(8):4-4.
-
9汪诚国.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2(4):22-24.
-
10徐乐.19世纪末俄国文学中的人民与文化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6(9):127-13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