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金融》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3-24,共2页
China Finance
同被引文献23
-
1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2):160-167. 被引量:76
-
2谢永清.谈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05(5):22-24. 被引量:8
-
3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05,40(11):4-9. 被引量:122
-
4魏澄荣.试析循环经济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20-22. 被引量:3
-
5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J].南方经济,2005,34(12):95-97. 被引量:34
-
6林海,尧艳,陈宇红.构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税收体系[J].税务研究,2005(12):49-52. 被引量:4
-
7杨孝伟.对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合理化问题的探究[J].统计与决策,2006,22(5):105-106. 被引量:14
-
8杨孝伟.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J].商业时代,2006(21):77-77. 被引量:5
-
9王小增,龙朝双.基于武汉城市圈的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1):59-62. 被引量:8
-
10王国华,王英.从都市圈评价体系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7,23(3):79-81.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匡贤明.我国转轨时期的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市场化改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5):14-17.
-
2周楠.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6):53-55.
-
3叶庆红,江宁.“两型”社会建设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5(17):28-30. 被引量:5
-
4陈建军,雷征.“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30-533. 被引量:6
-
5欧阳峣,陈修谦.“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4-88.
-
6张启春,王茜.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8):72-74. 被引量:2
-
7胡绍山,高峰.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1(4):14-15. 被引量:3
-
8栾贵勤,吴姣,周雯瑜.浅析武汉城市圈中聚集经济的外部性问题[J].科技与管理,2011,13(5):1-4.
-
9王周火,谢恒,禹新荣.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邵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43-46. 被引量:2
-
10刘辛田,肖华茂.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旅游”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2,27(5):76-79. 被引量:2
-
1约根.尼尔森,李角奇,周大勇.价格战略:中国应对欧盟反倾销[J].党政干部学刊,2002(11):21-21.
-
2袁宏明(记者).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J].中国投资(中英文),2009(8):42-49. 被引量:1
-
3刘世文.发展循环经济:山西综改区的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1(5):119-120. 被引量:3
-
4胡旭.新形势下建立我国大宗商品国际战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6):162-163. 被引量:1
-
5朱明粉,张昌文.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3):13-15.
-
6发展乡镇企业的六大经营要诀和战略[J].技术经济信息(广西),1994(12):47-47.
-
7石宏博.区域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化配置[J].当代经济,2011,28(16):94-95. 被引量:2
-
8孙景贵.物流营销的特点分析——以东莞为例[J].大观周刊,2013(12):337-337.
-
9李莉,杨继福.从产业组织看广东工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基于战略管理学与产业组织学的交叉分析[J].企业经济,2008,27(8):92-94. 被引量:1
-
10孙玺,曹振涛,刘曜.关于我国3G业务的定价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8):136-13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