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往与个性的形成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the Shape of Personality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17,共5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11
-
1Vygotsky, L. S. ,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7.
-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第38页,第41-42页.
-
3米德 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
4哈贝马斯.《认识与经验》[M].学林出版社,1999.第196页,第151页.
-
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16页.
-
6休谟.《认识论》[M].商务印书馆,1987.第24页.
-
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97..
-
8伍棠棣.《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9罗伯特 赖特.《非零时代:人类命运的逻辑》[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第276-278页.
-
10AG凯恩斯 斯密.《心智的进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第283页.
共引文献198
-
1汪永成.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2):103-113. 被引量:109
-
2赵德宇.日本近代化溯源——洋学[J].日本学刊,2004(4):136-149. 被引量:2
-
3罗国祥.话语霸权与跨文化交流[J].外国文学评论,2001(3):17-23. 被引量:10
-
4胡联合,胡鞍钢.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J].政治学研究,2004(4):55-60. 被引量:12
-
5姚俭建.信息网络时代与人的认识模式演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5):73-78. 被引量:14
-
6寇从俊.理论建设:我们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J].理论与改革,2002(1):28-30.
-
7娄永清.绝对相对关系的相对观——奇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探奇[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3):66-71.
-
8芮国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政治思想初探[J].江海学刊,2005(3):210-214. 被引量:1
-
9郭旭新.制度变迁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5(3):61-68. 被引量:4
-
10罗文东.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学术界,2005(4):44-50.
-
1王彬彬.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与主体间性理论[J].华章(初中读写),2008(16):12-13.
-
2彭志君.可能经验也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吗?——评H.J.帕通对康德的一个误读[J].武陵学刊,2016,41(1):29-37. 被引量:2
-
3周振权.对“行动是如何可能的”的现象学分析[J].人文杂志,2015(8):6-10.
-
4杨山木.批判的方法——从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条件出发简述康德的方法论[J].社科纵横,2009,24(7):105-107.
-
5宫瑜.语言意义理解的有效性基础[J].社会科学辑刊,2011(2):34-36.
-
6李留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J].求索,2007(7):116-118.
-
7韩红.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中的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探幽”之一[J].外语学刊,2006(1):6-11. 被引量:14
-
8D. O. 达尔斯特伦,王宏健.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对近来一种批评的反思[J].世界哲学,2016,0(1):53-61. 被引量:4
-
9贺翠香.雷诺兹:“梅洛-庞蒂与德里达的可逆性:可能和不可能,自我与他者”[J].哲学动态,2004(11):47-47.
-
10杨山木.论康德的统觉在知识对象构建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9(10):100-101.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