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物岩溶显微形态是显微生物体直接对碳酸盐岩钻孔溶蚀的产物。生物作用在岩石表面留下的显微形态可分为: 1.单体形态 包括(1)球状钻孔形态,由球状生物体(组织),如(球状藻细胞、球状地衣子实体等对岩石进行钻孔溶蚀而形成;(2)丝状钻孔形态,由丝状藻体、球状藻体、丝状真菌、苔藓假根对岩石进行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3)栅栏状、蠕虫状显微钻孔形态,由异层地衣体共生球状藻形成。 2.组合形态 组合形态是单体形态在一个完整钻孔溶蚀剖面中的排列、组合方式。从表及里,其组合形态单元有:有机质层、藻类钻孔层和真菌钻孔层。组合中有时包含苔藓假根钻孔层。主要的组合形态有:(1)有机质层+藻类钻孔层;(2)有机质层+真菌钻孔层;(3)栅栏状或蠕虫状钻孔层+丝状(真菌)与球状(藻细胞或真菌孢子)钻孔混合层+真菌丝状钻孔;(4)栅栏状或蠕虫状钻孔层+球穴状钻孔层;(5)两种或多种丝钻孔共生;(6)球状钻孔与丝状钻孔共生。 据现有研究,影响生物岩溶显微形态发育的因素有:(1)显微生物类型;(2)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3)环境因子——光强度、水分和温度等。 由此可见生物岩溶显微形态是生物、岩石及环境因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出处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65,共8页
Carsologica Sinica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27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