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两系杂交小麦产量性状优势的初步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穗重型、穗数型、大粒型、多小穗型、远缘型、不同生态型、中间型父本与重庆温光敏型核不育小麦C(49S)测配,对所配128个组合的杂种F1之产量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千粒重、穗粒数、株穗数的提高上。另外,C(49S)对降低F1株高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各类型父本与C(49S)所配组合中都有可能筛选出强优势组合。
作者
王卫强
谭昌华
余国东
李伯群
机构地区
重庆市作物研究所
出处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CSCD
1996年第5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产量性状
父本类型
杂交小麦
分类号
S512.1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2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李宗鎏,李肖玉,徐勋志.
两系法籼型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J]
.杂交水稻,1993,8(5):5-7.
被引量:4
2
谭昌华,余国东,杨沛丰,张宗华,潘鹰,郑坚.
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研究初报[J]
.西南农业学报,1992,5(4):1-6.
被引量:114
3
郭平仲,苏国群,张金栋,蔡民华.
小麦群体的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1989,15(1):11-21.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孙宗修,熊振民,闵绍楷,斯华敏.
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水稻的鉴定[J]
.中国水稻科学,1989,3(2):49-55.
被引量:35
2
郭平仲,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8卷,1期,46页
3
郭平仲,数量遗传分析,1987年
4
郭平仲,作物学报,1985年,11卷,4期,217页
5
王明理,作物学报,1985年,11卷,146页
6
周开达,作物学报,1982年,8卷,145页
7
李泽炳.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华中农业大学科冼培训班教材,1990,10.
8
石明松,邓景扬.湖北光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鉴定及其利用途径[J]遗传学报,1986(02).
9
冯云庆,王长义,李全新.湖北长日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与利用[J]作物学报,1985(04).
10
袁隆平.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3):1-6.
被引量:310
共引文献
128
1
李大恒,屠乃美.
两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2,16(S1):226-229.
被引量:3
2
马欣荣,邓光兵,陈静,张小萍,余懋群,余国东.
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9s小孢子发生和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9(S1):63-67.
被引量:6
3
邓光兵,陈静,马欣荣,张登洪,余懋群,余国东.
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_(49s)细胞遗传学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S1):107-112.
被引量:1
4
周强,黄光永,庞启华,李生荣,陶军,陈光明,欧俊梅,杜小英.
两系杂种小麦绵杂1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1-4.
被引量:11
5
付庆云,曹银萍,李友勇.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3):576-580.
被引量:11
6
罗钊,宋喜悦,何蓓如,李宏斌,胡银岗,马翎健,肖海峰.
YM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4A的温敏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12-616.
被引量:2
7
范晓静,马小飞,王震,李雪垠,张芳凝,李桂冬,张淼,申芳嫡,马翎健.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及恢复性[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4):53-58.
被引量:4
8
许育彬,康海岐.
小麦光温敏型两系法研究进展[J]
.陕西农业科学,2001,47(9):28-29.
被引量:6
9
王丰青,何觉民,周斌,何仪.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24(6):80-84.
被引量:17
10
田良才,张明仪.
双性小麦─—需要开拓的小麦第三基因库─—兼谈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利用[J]
.山西农业科学,1994,22(1):20-22.
1
邓双丽,李卓夫,孙艳丽.
小麦不同类型父本对F_2代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4-6.
2
程志立.
庄浪县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结果简报[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4):59-60.
3
郭书平.
华亭县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结果简报[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7):57-58.
4
徐宇强,陶志柱,郑新疆张,静管,利军,孙建亭.
光子棉材料杂交后代性状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67-68.
5
崔瑞敏,王兆晓,耿军义,刘存敬,刘素恩,史立强,黎鸿慧,闫芳教,张香云.
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性状优势及遗传差异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03,7(B09):5-9.
被引量:1
6
端木李玲.
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优势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3(23):25-27.
被引量:2
7
王卫强,谭昌华,余国东,李伯群.
两系杂交小麦产量性状优势的初步分析[J]
.福建稻麦科技,1996,14(2):53-57.
被引量:1
8
赵宏伟,刘洋,谷海东,姚辰.
插秧密度对两种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灌浆特性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45(9):18-24.
被引量:4
9
蹇黎,李伟,郑有良.
小麦新品种川农16与川育16株系比较分析[J]
.种子,2006,25(8):62-63.
10
李希芳,黄凤仪,吴东辉,万霞.
化杀杂交稻F1产量性状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J]
.杂交水稻,1989(4):14-17.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199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