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8,共3页
Applied Linguistics
同被引文献41
-
1李葆嘉,张璇.中国混合语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探索[J].语言研究,1999,19(1):190-200. 被引量:10
-
2王均.民族语文工作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民族语文,1981(1):1-7. 被引量:6
-
3孙宏开.语言识别与民族[J].民族语文,1988(2):9-17. 被引量:26
-
4陈乃雄.五屯话音系[J].民族语文,1988(3):1-10. 被引量:22
-
5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1):10-18. 被引量:53
-
6陈乃雄.五屯话的动词形态[J].民族语文,1989(6):26-37. 被引量:23
-
7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43-50. 被引量:49
-
8赵峥,黎忠恒.动态时空中的补偿效应[J].科学通报,1995,40(21):1951-1954. 被引量:3
-
9胡明扬.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读意西微萨·阿错著《倒话研究》[J].中国语文,2006(2):187-190. 被引量:10
-
10陈士林,李秀清,边仕民.2009,《彝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168页.
二级引证文献23
-
1意西微萨·阿错.藏语重音问题讨论[J].韵律语法研究,2020(2):47-81. 被引量:1
-
2李云兵.五屯话的比较结构[J].民族语文,2023(6):58-72.
-
3孙凯,杜小钰.青海贵德刘屯话的声调现象[J].南开语言学刊,2020(1):41-56.
-
4赵永胜.中外学者对云南近代民族史的研究述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48-53.
-
5杨绍军.西南联大的语言学研究和学术史意义[J].学术界,2011(10):169-178. 被引量:2
-
6尹小荣,崔巍.锡伯族的语言群体认同研究[J].兰州学刊,2015(12):75-81. 被引量:3
-
7意西微萨.阿错,向洵.五屯话的重音[J].民族语文,2017(1):84-96. 被引量:8
-
8侍建国.论当今普通话的民族性及其他[J].语言战略研究,2017,2(2):76-83. 被引量:7
-
9安丽卿.青海各民族的语言交流与社会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18,0(5):197-202. 被引量:2
-
10冉启斌,索伦.维希曼.怎样区分语言与方言——基于核心词汇的距离计算方法探索[J].语言战略研究,2018,3(2):50-58. 被引量:8
-
1傅懋勣.对《国外语言学》的希望[J].当代语言学,1980(1):20-21.
-
2王均.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J].民族语文,1982(5):7-15.
-
3冯静,赵云翔.中国语言文化之湘西凤凰本地方言[J].人间,2015,0(8):26-26.
-
4王均.民族语言研究与民族语文工作[J].民族语文,1990(5):1-3.
-
5周庆生.语言与民族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2):133-136. 被引量:8
-
6九成人类语言将消失?[J].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2009(3):4-4.
-
7钟志平.关于来自汉语词语的字母词的规范问题[J].修辞学习,2006(1):34-36. 被引量:10
-
8白井千彰,潘惠宁.日本是“東方”还是“西方”——关于日语单词“東侧”“西側”[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1(2):1-3.
-
9吴碧宇.论情节对汉语话题链句子认定的作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0(2):41-44.
-
10南岛语系[J].全国新书目,2003,0(10):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