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水利发展研究》
2005年第10期21-25,32,共6页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0
-
1朱秀珍,李远华,崔远来,陈忠民.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2004,23(6):44-48. 被引量:28
-
2李大勇,董增川,陈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平湖至济南段水流模拟建模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1-4. 被引量:3
-
3乌云格日勒.中国20个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综合指标水平的判别与比较——秩和比(RSR)分析方法应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81-84. 被引量:5
-
4任可,王红雨.灌区输水渠道渗漏损失测算与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2):16-18. 被引量:18
-
5张成,傅旭东,王光谦.复杂内边界长距离输水明渠的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6):16-20. 被引量:31
-
6楼豫红.四川省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实践及有关问题的思考[J].节水灌溉,2007(6):68-71. 被引量:2
-
7王书吉,姚兰,李飞,费良军.综合赋权法在灌区节水改造评价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614-616. 被引量:8
-
8乔清松,杨开林,王涛,郭永鑫.调水工程明渠非恒定流解析近似控制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8,27(6):116-120. 被引量:5
-
9张霞,李新刚,陈利利.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及误差分析[J].节水灌溉,2009(4):49-51. 被引量:10
-
10王书吉,费良军,雷雁斌,田伟.两种综合赋权法在灌区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9,25(2):207-211.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3
-
1李抗彬,沈冰,李智录,孙楠.基于非恒定水流模拟的渠道运行状态分析及渗漏检测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13-18. 被引量:2
-
2陈雨霖,朱斌,魏俊,崔宁博,张青雯,冯禹,胡笑涛,龚道枝.基于加权秩和比法的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以四川省典型灌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6):122-127. 被引量:5
-
3刘芳.辽阳市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以灯塔灌区和浑沙灌区为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48(10):209-213.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李抗彬,沈冰,李智录,郝改瑞.基于非恒定水流模拟的灌区明渠水力响应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0):107-114. 被引量:14
-
2卢龙彬,雷晓辉,田雨,吴辉明.串联梯级泵站输水系统紧急工况水力响应特征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8,26(2):263-275. 被引量:9
-
3姜明梁.基于选择模型的灌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研究[J].节水灌溉,2020,0(4):95-99. 被引量:3
-
4王转周.河西地区灌区农田水利渠道设计及其施工技术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6):88-89. 被引量:3
-
5姜明梁,范习超.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评价[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3):40-43. 被引量:5
-
6徐悦,杨力,张驰,朱俊奇.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区域差异[J].水土保持通报,2023,43(1):253-262.
-
7马洪斌,郝琨,齐洁莹,连政,刘祥,李苑红,申丹.基于赋权与加权秩和比的变电设备状态评价[J].电力大数据,2023,26(5):53-61. 被引量:2
-
1薛光.蔬菜地除草剂的应用[J].农药,1999,38(8):34-37. 被引量:3
-
2赵发权,孙克强,王双.彩山水库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J].山东水利,2014(8):50-51.
-
3李桂荣.全椒县有效灌溉面积微弱增长的原因浅析[J].安徽水利科技,1999(1):61-62.
-
4吴重言.浅谈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的和谐发展[J].农化新世纪,2005(11):15-16.
-
5吴重言.浅谈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的和谐发展[J].农化市场十日讯,2007(18):18-19.
-
6吴重言.浅谈农药工业与植保事业的和谐发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2):39-41.
-
7潘德成.辽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关键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08(2):47-47. 被引量:2
-
8肖兴军.襄樊市主要农作物施肥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3,42(4):61-63. 被引量:3
-
9洪维群.近45年来尤溪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福建气象,2002(5):12-15. 被引量:1
-
10孙志旺.原州区灌区配套工程现状及改善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2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