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述评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亦被不断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中医药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本文总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情况并作简要述评。
作者
郑守曾
王睿林
机构地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10期1770-1775,共6页
Study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中医药
述评
分类号
R2-03 [医药卫生—中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0
参考文献
62
共引文献
1782
同被引文献
5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62
1
汪建.试论中医、西医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论及三者的辨证关系[J].医学与哲学,1984,6(12):14-14.
2
张晓文,宋清.
从基因角度探讨“肾主生长发育”的本质[J]
.中医药研究,1996,12(3):12-14.
被引量:30
3
沈小瑜,方肇勤,吴敦序,顾文聪,宋菊敏,廖菡,张伯讷.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部分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1):672-674.
被引量:45
4
刘亚梅,陈群.
分子生物学与现代中医药学的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57-61.
被引量:6
5
刘福春,丁光霞,李菊仙.
淫羊藿多糖对羟基脲所致“阳虚”动物骨髓细胞DNA合成率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620-622.
被引量:86
6
沈自尹.
肾阳虚证的定位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50-52.
被引量:223
7
钟历勇,沈自尹,蔡定芳,郑仲承,陈晓红.
补肾健脾活血三类复方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及CRF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39-41.
被引量:131
8
沈自尹.
21世纪——中西医结合走向后基因组时代[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808-810.
被引量:28
9
沈自尹.
再从证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的互补性[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0-182.
被引量:44
10
骆斌,王琦.
痰湿体质论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5):10-12.
被引量:48
二级参考文献
210
1
胡之璧,刘涤.
传统药材和现代生物技术[J]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6,10(2):94-97.
被引量:9
2
纪如荣,张勤,张淼,韩济生.
电针诱发大鼠中枢神经系统Fos样蛋白的生成[J]
.科学通报,1993,38(4):370-373.
被引量:3
3
吴卫平,李振洲,匡培根.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fos基因表达与丹参的影响[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5,2(1):1-3.
被引量:16
4
纪如荣,张勤,韩济生.
电针可促进前脑啡肽原mRNA在大鼠脊髓和延髓的表达:原位杂交研究[J]
.生理学报,1993,45(4):395-399.
被引量:7
5
陈力真,冯杏婉,周金黄,汤建芳.
地黄多糖b的免疫抑瘤作用及其机理[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7(2):153-156.
被引量:36
6
吴卫平,匡培根.
脑血管病患者脑脊液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变化...[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1):24-27.
被引量:12
7
马菊珍,顾文聪.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J]
.中华消化杂志,1993,13(1):58-59.
被引量:6
8
钱彦方,王琦.
轻健胶囊改善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疗效观察[J]
.中医杂志,1993,34(4):232-234.
被引量:63
9
姜招峰,杨世杰,周翔.
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化学发光微量分析法[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9,15(1):94-95.
被引量:6
10
王晓明,李德新,易杰,刘艳明.
“脾为后天之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脾气虚证大白鼠模型LPO及其相关抗氧化酶变化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39-141.
被引量:37
共引文献
1782
1
李艳,刘凯奇,宫本法,王迎,魏辉,林冬,刘兵城,周春林,魏述宁,张广吉,刘云涛,弓晓媛,王建祥,秘营昌.
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及化疗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1):1-6.
被引量:13
2
胡若璐(综述),王小颖(综述),张彤(审校),赵文军(审校).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J]
.中华男科学杂志,2024,30(3):261-265.
3
乃比江·麦图荪,布海丽切穆·阿巴拜克日,海巴尔·古迹艾合买提.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维吾尔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学报(维文),2014(3):63-68.
4
刘伟,孔德英,廖芳,任瑞花,冯洁,黄靖媛,李关荣.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0(3):281-291.
5
李欣.
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重要作用研究[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26):659-659.
6
樊远志,周文新.
针刺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77-79.
被引量:2
7
付萍萍,郭怀忠,刘敏芳,孙贺英.
现代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J]
.中药材,2001,24(7):537-541.
被引量:2
8
尤同建,杨天乐,谢敏豪.
运动性生殖内分泌改变与中医肾阳虚的关系及补肾中药强力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62-264.
被引量:6
9
吴天敏,杜建.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3):67-69.
被引量:7
10
张雁,于庆生.
丹参的抗肿瘤作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6):61-62.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58
1
金泽鑫.
皂甙类药材的显微化学鉴别法[J]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3,18(2):94-97.
被引量:1
2
贺红,林小桦,张桂芳,徐鸿华.
根癌农杆菌对巴戟天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J]
.广西植物,2004,24(5):411-413.
被引量:3
3
乔琦,肖娅苹,王喆之.
山茱萸核果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J]
.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51-655.
被引量:16
4
唐源江,谢中誉,廖景平,吴七根.
姜目姜群植物的种子解剖学和组织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343-354.
被引量:5
5
刘世彪,胡正海.
绞股蓝龙须茶的人参皂甙组织定位及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388-392.
被引量:7
6
刘世彪,林如,胡正海.
绞股蓝人参皂甙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的变化[J]
.实验生物学报,2005,38(1):54-60.
被引量:25
7
蔡文琴.
国际组织化学新动态[J]
.解剖学杂志,2005,28(1):110-111.
被引量:1
8
周丽华,黄光文.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植物学中的应用[J]
.激光生物学报,2005,14(1):76-79.
被引量:20
9
冯承浩,吴鸿.
广藿香叶的发育及不同发育期挥发油的分布[J]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2):74-78.
被引量:5
10
廖景平,吴七根.
九翅豆蔻种子的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4,2(4):58-66.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
1
郑艳,徐珞珊,王峥涛.
组织化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3):61-64.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8
1
郑艳,徐珞珊,王峥涛,张超英.
香豆素类成分在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叶和根中的分布与动态变化[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071-1074.
被引量:5
2
兰志琼,卢先明,陈继兰,周毅,马逾英,胡友福.
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66-68.
被引量:7
3
龙芳,李会军,李萍.
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076-1080.
被引量:32
4
张倩,邢晴晴,郑艳.
组织化学在中药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药材,2014,37(2):349-352.
被引量:2
5
林丽,施晓龙,高素芳,陈红刚.
显微组织化学定位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中药,2014,16(6):505-509.
被引量:4
6
李磊,刁锴,欧金梅,吴德玲.
五叶木通藤茎三萜皂苷类成分分布规律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5):77-80.
被引量:3
7
魏晓楠,郝铁成,刘庆华,谢国勇.
中药鉴别方法与技术探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37(4):65-69.
被引量:14
8
姬党通,陈玉莹,李欠.
荧光成像技术用于独活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积累规律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22,17(24):3431-3435.
被引量:4
1
葛金文,陈大舜.
王清任逐瘀3方临床应用述评[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66-68.
被引量:4
2
张春艳,王秀莲.
黄连解毒汤临床应用述评[J]
.现代中医药,2016,36(1):68-69.
被引量:1
3
钱俊华,胡秀敏.
血府逐瘀汤在妇科病中的临床应用述评[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2):69-72.
被引量:2
4
康哲,李妍怡.
中西医结合在脑梗塞二级预防中应用述评[J]
.中医学报,2012,27(2):220-222.
被引量:10
5
温海成,贾微,方刚,庞宇舟.
壮医解毒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
.北方药学,2012,9(3):61-62.
被引量:4
6
谢雁鸣,宇文亚,王永炎.
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及中医药应用述评[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730-2731.
被引量:19
7
白雪冰,陈祥岩.
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述评[J]
.中医药学刊,2005,23(2):344-345.
被引量:20
8
王刚,庞勇,卢琰琰.
不同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述评[J]
.四川中医,2006,24(9):101-102.
被引量:2
9
周雯静,金周慧,刘灵力.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述评[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0):131-133.
被引量:16
10
吴康郁,吴雪茹,吴启端.
双柏散临床应用述评[J]
.新中医,2013,45(8):174-175.
被引量:8
中医药学刊
2005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