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范畴
Discuss the Attribute and Category of Zhe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odern Medicine
出处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7,共3页
Journal of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参考文献4
-
1申维玺.论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J].中医杂志,2001,42(5):307-309. 被引量:39
-
2李海权,艾群.浅谈中医现代化[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253-254. 被引量:3
-
3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1):696-698. 被引量:79
-
4王米渠,吴斌,冯韧,王刚,李炜宏,高泓.论“证”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的假说[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3):225-226.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24
-
1胡镜清,赖世隆.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关键环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6):3-6. 被引量:12
-
2申维玺 孙燕.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异常产生的细胞因子[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1-3.
-
3傅景华 徐岩春.东方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真谛[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6:15-15.
-
4季绍良.中医病证规范探讨[A]..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十周年校庆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09-110.
-
5国家技术标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48-53.
-
6罗超全.基因诊断学与基因治疗的进展[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
-
7申维玺,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7卷,增刊,1页
-
8健康报,1998年
-
9申维玺,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7卷,增刊,1页
-
10胡志昂.研究遗传多样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C].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17—119.
共引文献109
-
1申维玺.判断和识别感染性疾病细胞因子风暴特征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20):30-34.
-
2胡小梅,张培彤.肺癌辨证分型本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2006(4):19-20.
-
3贺宪民,孟虹,王忆勤,郎庆波,范思昌.基于熵的决策树理论及其在中医证型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5):57-62. 被引量:7
-
4王文波,谢湘峰.从脾胃防治胃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68-1869.
-
5申维玺,孙燕,张叔人.肺癌细胞IL-1β、IL-6、TNFα、IFN-γ与肺癌阴虚证相关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28-31. 被引量:25
-
6潘玲,王米渠,严石林,吴斌,李炜弘,丁维俊,谭从娥,王建国.祖孙三辈肾阳虚在家系中的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52-54. 被引量:5
-
7陈勇,韩凤梅,李瀚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分型的方法学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6):51-54. 被引量:3
-
8李振英,张性贤,许自诚,吴世华.中西医结合点之研究——从“病证结合”到“病理过程与证结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59-262. 被引量:19
-
9李春阳,李林.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医药研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4):1062-1063. 被引量:4
-
10琛耕.信息安全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2005年保险行业信息安全专题研讨会近日在沪举行[J].上海保险,2005(7):54-54.
-
1张立华,高学功.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之浅见——与申维玺同志商榷[J].中医杂志,2002,43(4):250-251. 被引量:6
-
2申维玺.论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J].中医杂志,2001,42(5):307-309. 被引量:39
-
3吴勇,梁兵,王继仙.从《金匮要略》试析病、证、症[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1,10(2):70-72.
-
4徐治国.试论“止血药”及其临床应用[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1-4.
-
5全国第八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2):1500-1500.
-
6张哲.大大方方补肾——交通心肾[J].药物与人,2005(12):20-20.
-
7谷建军,贾立龙,李海波.芍药性味辨[J].吉林中医药,2011,31(6):569-570. 被引量:5
-
8宿清和.试论伤寒与温病的联系和区别[J].河北中医,1980,2(4):21-23.
-
9梅智胜,吕爱平.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4):9-10. 被引量:1
-
10师晶丽,吴伟康.澳门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J].中医杂志,2006,47(12):94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