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抗战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抗战——对上世纪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文学的向度分析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武器、以文学活动为战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用创新的文学实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信念,宣传、动员、组织民众,为凝聚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抗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迅速转化为文学界的心理定向。它虽然从理想轨迹“歧出”,但在总体倾向上受过“五四”新文学的洗礼,仍旧行进在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其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的文学现代化。它过分倚重抗日救亡的政治向度、偏重文学的宣传功能和动员功能而忽视了文学的自身建设、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和弱化国民性批判的意识。抗战文学以时代的号角定位于历史的高格。那个时代的文学虽然显得粗糙,但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精神。抗战题材的文学将不断激励中国走向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作者 范玉刚
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4,共8页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T.C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老舍.文艺成绩[N].新蜀报,1941-01-04.
  • 2胡风.关于时代现象[N].中央日报,1939—09—24.
  • 3沙介宁.论文艺上消毒与肃奸工作[N].救亡日报,1939—08—22.
  • 4高兰.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J].时与潮文艺,1945,(6).
  • 5罗荪.抗战文学运动的五年[J].学习生活,1942,(3).
  • 6.[A]..国统区抗战文艺研究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285.
  • 7郭沫若.郭沫若题词[J].上海:大晚报,1937—08—07.
  • 8罗荪.台儿庄·序[M].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
  • 9穆木天.抗战声中的文艺样式[J].国民周刊,.
  • 10郭沫若.《今天创作的道路》[J].创作,1942,1(1).

共引文献22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