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4-203,共20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参考文献3
-
1摘自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一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84页.
-
2余英时.《近代红学发展与红学的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A]..《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第一版[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238页.
-
3.《俞平伯论红楼梦》(第1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88年3月.第186页,第568-569页,第576页,第189页.
同被引文献9
-
1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二)[J].红楼梦学刊,2006(2):222-240. 被引量:3
-
2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三)[J].红楼梦学刊,2007(1):84-99. 被引量:4
-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3.
-
4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
5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
6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三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
7[美]约翰·杰洛瑞.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
8朱晓刚.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探析——历史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8,28(7):9-11. 被引量:8
-
9伍运文.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4):72-74. 被引量:13
-
1沈新林.试论《红楼梦》中的“兼美”形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130-135. 被引量:2
-
2涂小丽.脂批中的“幻笔”是理解“钗黛合一”的关键所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6-19.
-
3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
4陈石.《“钗黛合一”新论》[J].红楼梦学刊,1985(4):163-164.
-
5程建忠.“钗黛合一”新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33. 被引量:2
-
6杨波.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4(1):70-72. 被引量:1
-
7辛欣.“钗黛合一”评议[J].红楼梦学刊,2006(3):321-345. 被引量:8
-
8夏令嘉.万艳同悲 殊途同归——从“钗黛合一”看《红楼梦》的深意哀叹[J].学语文,2008(6):19-20.
-
9陈熙中.“钗黛合一”的是与非[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31-35. 被引量:1
-
10李蕊馨.从钗黛合一看曹雪芹的理想人生[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4):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