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汉语名词“为动”用法试析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作者
刘光明
机构地区
安徽池州师专中文系
出处
《学语文》
2005年第5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古汉语
名词
“为动”用法
语文
中学
语法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
1
陈文运.
古汉语双宾语句的新探索[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1):34-38.
被引量:1
2
吴有定.
古代汉语语法二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335-337.
被引量:1
3
高景成.常用字字源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蒋绍愚[等]增订,王力[等]原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 2005
6
陈文运.
“为之X”句式探略[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1):43-47.
被引量:1
7
孙泽方.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体动”用法与“言动”用法——两种尚未被专名化的特殊词类活用方式[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2):72-7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郑晓芳.
古汉语“为动类”双宾句消失原因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5):25-26.
2
徐莉,田甜.
古汉语“为动类”双宾句消失原因探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1):44-45.
3
甄真.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体动”用法与“言动”用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6):45-45.
1
黑维强,李国斌.
“处处志之”与“为动用法”[J]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1):90-92.
被引量:1
2
杨建生.
“为动用法”“对动用法”例谈[J]
.现代语文(高中版),2001(1):44-45.
3
姜有荣.
高考文言句式和用法复习[J]
.博客族,2005,0(5):52-57.
4
吕志峰.
“急人之困”之“急”是何用法[J]
.语文学习,2010(1):43-43.
5
雷应钧.
语文教师的困惑[J]
.基础教育研究,1994(1):37-38.
6
纪勇.
掌握文言实词的三个诀窍[J]
.湖北招生考试,2010,0(11):10-11.
7
赵金梅,李宝仓,张胜月,狄生荣.
成语中字词的几种特殊用法[J]
.青海教育,1996(11):23-24.
8
王国铨.
试论汉语教学中的“今为古用”[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3):38-46.
9
黄正国.
“为动用法”例析[J]
.语文知识,2006(4):32-32.
10
刘丽霞.
知势明道 精准备考——高考文言文翻译抢分策略[J]
.广东教育(高中版),2016,0(5):9-11.
学语文
200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