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的进路
被引量:
20
Hermeneutics as the Single Road into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Histor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经学研究和经典诠释的历史中,一直贯穿着诠释学的视野,而无需对西方诠释学的机械引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重新确立中国的经典,并经由诠释学的路向, 实现传统经典的现代转化。
作者
余敦康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出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9-33,共5页
Journal of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关键词
经学研究
经学史
诠释学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89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189
1
汤一介.
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J]
.周易研究,1999(4):2-5.
被引量:14
2
吴根友.
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地位及道、德等概念在简、帛、王本中含义异同初探[J]
.江汉论坛,1999(10):5-10.
被引量:2
3
郭齐勇.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J]
.文史哲,1998(3):36-38.
被引量:16
4
曹顺庆.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
.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1
5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5(1):2-8.
被引量:739
6
周光庆.
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刍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2(2):113-118.
被引量:7
7
潘德荣.
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述评[J]
.哲学动态,1993(10):15-18.
被引量:4
8
陈鼓应.
《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J]
.哲学研究,1989(1):34-42.
被引量:27
9
李申.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J]
.世界宗教研究,1995(2):1-10.
被引量:10
10
潘德荣.
文字与解释——训诂学与诠释学比较[J]
.学术月刊,1996,28(2):29-3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0
1
李清良,王壮壮.
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视角[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4):176-186.
2
尚文华.
利玛窦的上帝与儒家的天命[J]
.世界宗教文化,2021(1):63-70.
3
刘强强.
宋明理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生成——兼论其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2):437-446.
4
邹晓东.
中国哲学研究须进一步摆脱三个“心结”——在《当代儒学》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
.当代儒学,2023(1):136-146.
5
李承贵.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11.
被引量:2
6
余卫国.
创建中国哲学学科新范式需要实现三大突破[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2-20.
被引量:7
7
陈治国,洪汉鼎.
2005:诠释学与中国[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20.
被引量:1
8
李凯.
中西诠释思想之比较——以孟子及阿斯特等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95-99.
9
李会富.
二程的仁学自然观及其现代诠释维度[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46-550.
被引量:1
10
李承贵,王金凤.
中国诠释学基本理论之探讨——20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述评[J]
.现代哲学,2013(5):87-9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李清良,王壮壮.
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视角[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4):176-186.
2
张耀,方勇.
先秦诸子德论分化背后的名言问题——兼论道法转关过程中的“德—势”脉络[J]
.江淮论坛,2022(6):80-89.
被引量:1
3
余卫国.
“言意之辨”的发生与中西哲学的分野[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21-27.
4
余卫国.
“言意之辨”的形上学意义和中西哲学的分流与会通[J]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9-22.
被引量:1
5
余卫国.
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探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2):8-13.
被引量:3
6
胡文会.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综述[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4):139-148.
被引量:8
7
余卫国.
中西哲学范式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意义[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17-21.
被引量:4
8
余卫国.
关于当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2009,29(5):68-73.
被引量:1
9
余卫国.
哲学的比较与比较的哲学——关于当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河南社会科学,2009,17(3):25-29.
被引量:1
10
余卫国.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1-10.
被引量:2
1
赵卫东.
尹志平《道德经》诠释理论探析[J]
.宗教学研究,2016(3):12-20.
被引量:1
2
微语录[J]
.初中生必读,2014(11):14-14.
3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目录[J]
.中国哲学史,2009(1).
4
郝明工.
陆氏心学之学统考辨[J]
.新东方,1997,0(2):32-38.
5
樊波成.
文献学与经学史研究的结合——读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96-96.
6
叶隽.
理解法国思想的方法——兼评《(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J]
.博览群书,2006(6):37-43.
被引量:1
7
石钟山.
追逐幸福[J]
.内蒙古教育,2007(08X):42-43.
8
阚丽丽.
儒家天命观对人生存真义的启示[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6):293-293.
9
王博.
《诗》学与心性学的开展[J]
.中国社会科学,2013(2):130-140.
被引量:10
10
张军.
波普尔对辩证法的误解[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7):23-25.
被引量:1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