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5年第10期36-37,共2页
Enterprise Reform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28
-
1徐海燕.关于美国贝赫赫-多尔法案的再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3):70-75. 被引量:4
-
2南佐民.《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8):75-78. 被引量:45
-
3王亭亭.京津冀一体化的路该如何走[J].领导之友,2003(1):28-29. 被引量:7
-
4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0(6):60-71. 被引量:90
-
5赵黎明.技术转移率初探[J].洛阳大学学报,1994,9(2):21-24. 被引量:2
-
6彭学龙,赵小东.政府资助研发成果商业化运用的制度激励——美国《拜杜法案》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5(7):42-45. 被引量:17
-
7徐广军,张晓丰.从贝耶—多尔法案看知识产权立法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7. 被引量:4
-
8李德胜.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对策与推动措施[J].中国经济评论(1536-9056),2005,5(2):71-75. 被引量:7
-
9Stanford University. Overview of ORA[ EB/OL]. ora. stanford. edu/getting-started.asp,2008-02-22.
-
10Stanford Univers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 [ EB/OL]. otl. stanford.edu/about/resources,2008-02-19.
引证文献5
-
1贾卓威,王国骞.美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95-98. 被引量:5
-
2郑永平,党小梅,於林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4):112-116. 被引量:10
-
3何一.河北省与京津高新技术合作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8):73-75.
-
4侯军,王瑈,赵坚,尹燕.基于市场化的技术转移评价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8(4):115-117. 被引量:3
-
5房炫伯,殷国梁,孙鑫.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技术与市场,2024,31(11):143-148.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司尚奇,冯锋.我国技术转移机构服务项目与比较研究——基于国家首批76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8):3-6. 被引量:15
-
2饶凯,孟宪飞,Andrea Piccaluga,陈绮.英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2):148-154. 被引量:20
-
3饶凯,孟宪飞,Andrea Piccaluga,陈绮.丹麦公共研发机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8):47-51. 被引量:20
-
4饶凯,孟宪飞,Andrea Piccaluga,陈绮.西班牙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经验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3):53-57. 被引量:5
-
5付朝霞,董素音.高校技术转移现状浅析——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67-69. 被引量:1
-
6郭东妮.高校技术转移的动力评估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106-108. 被引量:1
-
7常爱梅.对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2(11):28-28. 被引量:1
-
8朱建军,陈洪转,关叶青.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与功能发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5):21-24. 被引量:10
-
9向凌.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机制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6):93-95. 被引量:3
-
10李庆明,巢俊,徐欣.新形势下江苏省产学研发展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34(7):5-6. 被引量:3
-
1王晓冬,臧立.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问题[J].国际安全研究,1997,27(3):9-13.
-
2卫中兴.南北问题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1992,8(2):106-112.
-
3杨开忠.论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的抉择——兼论地区增长极的选择[J].开发研究,1987(6):15-19. 被引量:4
-
4吴绮敏.从“鹰谷对话”看南北关系走向[J].前线,2005(9):20-22.
-
5徐雁,孙刚.从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看安徽技术转移工作[J].安徽科技,2013(11):9-10.
-
6卫兴华,刘斌.2004年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研究资料,2005(2):8-17.
-
7刘文祥.掌握国际经济理论 把握其发展趋势──关于《国际经济概论》第五、六、七章的学习[J].教师教育论坛,1997,23(3):25-27.
-
8刘亚丽.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4(30):259-260. 被引量:1
-
9林岗.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3):60-62. 被引量:5
-
10卫兴华,刘斌.2004年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评论,2005(4):11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