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基础教育参考》
2005年第10期26-32,共7页
Basic Education Review
同被引文献12
-
1陈利平.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家校合作[J].世界教育信息,2005,18(4):42-43. 被引量:5
-
2肖前玲,王德清.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及其改善措施[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5):6-7. 被引量:7
-
3金绍荣,王德清.“家长代言人”制度: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3):27-29. 被引量:5
-
4李飞,张桂春.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差异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6(3):49-50. 被引量:22
-
5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20):13-16. 被引量:44
-
6唐倍根,唐纳德,R.格莱叶.学校与社区关系[M].周海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
7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8徐建华.从家校合作的视角关注学校改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0(2):33-36. 被引量:27
-
9陈鹃.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6):155-157. 被引量:20
-
10刘宗南.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与思维[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8):9-10.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张洪方.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微[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8):204-204. 被引量:2
-
2王莉,于巧锡,朱苏榕,方翰青.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5):75-80. 被引量:7
-
3姚计海.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发展的关注点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2):48-52. 被引量:6
-
4胡长宇.初中教师对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年时代,2014,0(20):120-120.
-
5钟美珠,谢云天.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职教论坛,2016,32(8):85-88.
-
6王燕玲.德育视角下家庭教育的几点尝试[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22):203-203.
-
7张洁.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2):20-24. 被引量:10
-
8赵亮.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研究——以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参与的机制为视角[J].才智,2016,0(10):5-5.
-
9洪文龙.如何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J].才智,2016,0(10):167-167. 被引量:2
-
10史春兰.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J].新一代(理论版),2018,0(10):50-50. 被引量:1
-
1崔萍.台湾重塑校园品德教育初探[J].台湾研究,2009(6):43-48. 被引量:1
-
2费志勇.基于创新文化的校园创新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62-64. 被引量:3
-
3周巧.新品德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品德教育[J].教育评论,2014(9):93-95.
-
4彭义雯,宋建尊.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4):56-58. 被引量:1
-
5刘昕.让学生在柔性的班级文化中完善自我[J].小学德育,2007(8):47-47.
-
6常宝红.构建和谐班级文化 营造高效学习氛围[J].成才之路,2009(25):83-83.
-
7林承珊.以传统文化营造高中校园学习氛围[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13-14.
-
8王孙德,张仲博,陈柳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J].科教文汇,2013(8):177-178. 被引量:2
-
9易洁.参与式教学法在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6,12(4):84-85. 被引量:2
-
10陈阳.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促进方案的设计思路——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J].考试周刊,2016,0(19):160-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