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增长点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
出处
《甘肃科技纵横》
2005年第6期6-6,160,共2页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二级参考文献20
-
1蔡思复.发展经济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
2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同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
3王小广.区域经济发展矛盾集中在中部[N].中国经济时报,2003-08-19.
-
4国家统计局.各省(2003年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2004-08—10.
-
5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2.
-
6钱富新.怎样才能实现统筹协调[N].人民日报,2004-02-12.
-
7王傲兰.“梯度推进”及产业转移多半成画饼,中国区域经济新论(陈栋生主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
8温家宝.走出加快振兴东北新路子[N].人民日报,2003—08—05.
-
9徐京跃.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全新布局[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3—12-02.
-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
共引文献17
-
1刘耀龙,王亮亮,张书娟,叶明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土规划研究进展[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2):5-8. 被引量:2
-
2刘健,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1):6-11. 被引量:11
-
3王慧娟.刍议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与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8(4):241-242.
-
4刘健,李国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网络透视[J].经济前沿,2005(12):16-18.
-
5刘健,李国平,刘妍.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J].理论探索,2006(1):98-99. 被引量:5
-
6黄勤.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成都市区域空间非均衡的新认识[J].天府新论,2006(2):54-57. 被引量:1
-
7刘健,程瑞.关于落后地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几点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5):64-67. 被引量:2
-
8杨维琼,陈国阶,王道杰.论统筹城乡与城乡差距[J].农村经济,2008(11):41-44. 被引量:7
-
9李俊敏,于海清,余明全.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1):120-123.
-
10丛明珠,葛石冰,王仲智.基于区域战略的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1):15-19. 被引量:2
-
1曹冬芸,张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J].淮海经济开发,1999(2):18-20.
-
2朱栋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1):7-11. 被引量:2
-
3高平.苏锡常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江南论坛,2004(9):28-29.
-
4叶雪梅.新时期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与祖国统一[J].厦门科技,2004(1):25-28.
-
5苑琳,崔树民.21世纪中国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S1):152-152.
-
6刘晓光,刘瑞光.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探析[J].北方经济,2009(16):90-91.
-
7赵路.欠发达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20-17124. 被引量:2
-
8认识刘易斯拐点[J].金融博览,2011(7):36-37.
-
9第六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精彩观点[J].中国城市经济,2011(3):28-31.
-
10李昌平.破解“三农”困难重重[J].中国改革,2003(5):21-2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