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和”思维特质与和谐发展理念
被引量:5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8,共4页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参考文献2
-
1四部丛刊初编本编委会.四部丛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2四书五经大系编校委员会.四书五经大系(第1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同被引文献66
-
1孔令梅.论《吕氏春秋》之“和”[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4):3-5. 被引量:2
-
2戚攻.关于“和谐”的论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4(6):99-101. 被引量:3
-
3劳东燕.正当防卫制度的背后[J].清华法学,2006(1):150-164. 被引量:14
-
4姚维.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1998,13(5):36-40. 被引量:9
-
5吴光.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J].华夏人文地理,2004(7):13-13. 被引量:3
-
6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4):32-34. 被引量:107
-
7张锡勤.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J].道德与文明,1998(4). 被引量:17
-
8吴显庆.《管子》“和合”思想辨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8(1):89-90. 被引量:3
-
9汤一介.略论儒学的和谐观念[J].社会科学研究,1998(3):78-81. 被引量:30
-
10彭池.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和”[J].江汉论坛,1986(6):23-2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
-
1严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辨析[J].理论学刊,2023(1):32-41. 被引量:5
-
2孙同福,吴春俊.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前沿,2006(11):197-199. 被引量:4
-
3漆思.反思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与发展理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5):16-22. 被引量:4
-
4漆思.中国模式发展问题的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9(1):57-63. 被引量:7
-
5彭光细.科学发展观与民生幸福[J].经济师,2009(4):41-42. 被引量:2
-
6朱小明.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化[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4):11-13.
-
7漆思.中国文化“化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会通[J].社会科学战线,2010(8):57-62.
-
8任培秦,杜涛.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J].理论月刊,2011(8):24-27. 被引量:20
-
9杨绍霞.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国民素质的提高[J].北方经贸,2012(8):181-181. 被引量:1
-
10臧延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大观周刊,2012(45):54-54.
-
1胡潇.论哲学的真理性执著[J].求索,2007(1):127-130. 被引量:3
-
2娄玉芹.和谐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2):59-61. 被引量:4
-
3谢素贞.论家庭和谐的现代意蕴[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0):270-272.
-
4黄江华,孙静娴.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哲学反思[J].科技致富向导,2012(23):46-46.
-
5张涛.试论《道德经》第八章——“水”的人性[J].双语学习,2007(06M):118-118.
-
6梁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眼毒泉[J].读写月报(高中版),2012(9):12-14.
-
7赵莉,展明锋.“真”的追问——道家人性论的思维特质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8-33. 被引量:1
-
8高向阳.关于哲学中“Y=0G”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1Z). 被引量:1
-
9李文思.习近平开放发展新理念的辩证思维[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7,27(1):93-96.
-
10闫笑,袁祖社.关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的逻辑缺陷及其反思[J].唐都学刊,2009,25(3):30-3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