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也论“知识即美德”——用复杂视域中的知识观重新解读苏格拉底的伦理命题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命题,以善的知识来统合道德与知识之间的鸿沟。但这一命题引发后来的理性主义道德观和非理性主义道德观的诸多争议,凸显出知识的不同含义。在复杂视域中,“知识即美德”可以看作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人首先从生活体验中获得个人知识,经过与人时话、与己对话或主体间相互交往与反思,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也就是普遍的道德知识、道德准则。而普遍的道德知识要保证行为、影响性格,就必须与个人的信仰、识见、经验、生活、情感、态度等相结合,重新变为能动的、“鲜活”的个人知识,这样知与行、智慧与美德之间的鸿沟就契合了。
作者 晏玉荣
出处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4-87,共4页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3

  • 1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33.
  •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 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325.
  •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三联书店,2002.66,9.
  • 5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303-305.
  • 6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 7钟启泉等.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4.
  • 8Shrley R.Steeinberg&Joe L.Kincheloe.学生作为研究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06.
  • 9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 10王劲松周彩虹.教师发展学校提高教师素质的有益尝试.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2、6、27.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32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