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品性的缺失与重建
被引量:12
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6,共4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7
-
1Fullan,M. (with Stiegelbauer,S.) (199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New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A3SIEPress,P.169.
-
2朱国云.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J].江海学刊,1997,(2):50-53.
-
3李雄华.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J].求索,2003(1):143-145. 被引量:12
-
4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7):10-14. 被引量:36
-
5李金初,牛玉发.试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3(7):6-10. 被引量:36
-
6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4):5-8. 被引量:190
-
7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2004,25(3):62-66. 被引量:67
二级参考文献33
-
1张岱年.儒学与儒教[J].文史哲,1998(3):33-34. 被引量:13
-
2邴正.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展国家的文化[J].教学与研究,1997(9):50-53. 被引量:29
-
3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社会学研究,2001(3):99-105. 被引量:56
-
4李德洙.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之一)[J].中国民族,2000(9):4-9. 被引量:22
-
5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06,199.
-
6.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36.
-
7霍尔姆斯 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
-
8斯科特.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32-139.
-
9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
10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第三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332
-
1张瑞昕.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上海),2021,50(8):270-271. 被引量:1
-
2肖开勇.论教师成为研究者及实施途径与策略[J].鄂州大学学报,2007,14(3):74-77. 被引量:2
-
3田果萍.解读《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标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6):85-87. 被引量:2
-
4李雄华,王梅.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法精神的影响[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5):108-109. 被引量:1
-
5李东.我国课程编制的文化性缺失——一种社会学视角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4):58-62. 被引量:15
-
6赵子江.构建多元文化理念下的女子体育课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3(1):107-111. 被引量:1
-
7邓云洲,席长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文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07(4):32-37.
-
8许超,李更春.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32):124-125. 被引量:2
-
9李茂林.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农村地区乡土地理教育探究[J].广西教育,2010(15):106-107. 被引量:2
-
10钟颖芳.浅谈主体教育与主体化阅读教学[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2):14-14.
同被引文献67
-
1董迪.试析更新教育观念的文化基因(一)[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23-28. 被引量:1
-
2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8(1):98-105. 被引量:35
-
3顾明远,高益民.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1-8. 被引量:22
-
4秋实.第六讲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上半月),1991,0(10):41-43. 被引量:2
-
5季苹.关注学校管理的盲区——学校文化的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4(7):5-10. 被引量:2
-
6刘旭东.学校文化重建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82-86. 被引量:17
-
7杨宁.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8(4):156-158. 被引量:4
-
8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16-18. 被引量:38
-
9王德如.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1):7-16. 被引量:34
-
10郝德永.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1):17-21.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12
-
1苏广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新理念的探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5-7. 被引量:2
-
2孙传远.论新课改中学校课程文化的缺失与重建——兼论课程与文化的关系[J].浙江教育科学,2005(6):30-33. 被引量:2
-
3何娟,靳玉乐.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的重建[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1):9-11. 被引量:1
-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20-23. 被引量:5
-
5倪忠.试论校园文化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91-94. 被引量:2
-
6朱元祥.互动双赢:学校文化建设与习惯教育的应有之义[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2):36-39.
-
7陈朝晖.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沧桑,2009(6):201-203.
-
8查代春,杨改学.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大文化建设的六大主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0(15):52-56. 被引量:1
-
9马磊.对新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几点反思[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9):118-119.
-
10顾芳芳.职业教育专业课及其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2):50-51.
二级引证文献24
-
1陈婷.基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1):148-153. 被引量:11
-
2陈新文.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J].教育与职业,2007(21):39-40. 被引量:2
-
3沈国荣.重塑学校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者的视野[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20-25. 被引量:5
-
4张红霞.回溯与展望:国内近年课程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4):37-43. 被引量:5
-
5陈朝晖.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沧桑,2009(6):201-203.
-
6仇忠海.学校感恩文化的内涵及形成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10(6):57-59. 被引量:1
-
7范蔚,赵丽.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64-67. 被引量:6
-
8林秋霞.新时期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的实践研究——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73-75. 被引量:1
-
9袁海亚.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427-429.
-
10刘靓.论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69-71. 被引量:2
-
1孟庆男.《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4):4-6.
-
2宫彦军.大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手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117-118. 被引量:1
-
3谢明辉.美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11(2):96-96.
-
4顾凤梅.浅析网络课件的系统结构[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3):20-23.
-
5党志平.文化视域下课程文化品性的异化与回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6):31-36. 被引量:3
-
6程雯,李亚培,谢翌.“新班级”的文化品性[J].中国德育,2016,11(18):10-12. 被引量:1
-
7杨庆国.主体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关键[J].文教资料,2007(27):79-81.
-
8秦月婷.大学物理与本校后续课程联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5,8(3):72-73. 被引量:2
-
9姜勇.论教育学的文化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7):3-6. 被引量:9
-
10陈伟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联系导师”的教学设计[J].网络科技时代,2007(19):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