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双向迁徙(出国和归国),加强了战时中国文学的对外联系,并开启了战时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方式。而战时文学翻译活动在不同的政治地区的开展,对外国文学译介质量的提升,反战层面上的中日文学交流等,都拓展着战时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视野。世界战争所沟通的人类基本情感,使中外文学交流有可能进入一种更宏大也更具体性的空间;交流不仅是了解对方的传统,更在于了解富有活力的当代及其文学,这使得战时中外文学交流成为反侵略战争的一个部分;战时文学交流也是一种自觉的双向行为,中国作家由此有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新文学的自信和自觉,这些都使得中外文学交流成为战时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空间之一。
作者 黄万华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0-195,共6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同被引文献11

  • 1陈冰夷.爱伦堡的生平和创作活动[J].国外文学,1982(1):28-33. 被引量:1
  • 2谭启泰.爱伦堡通讯的政论色彩[J].新闻大学,1985(9):40-43. 被引量:1
  • 3张淼淼.一个特殊时代的伟大证人——记著名战地记者爱伦堡[J].军事记者,2007(3):64-65. 被引量:1
  • 4爱伦堡.《希特勒匪徒底兽性》(邵天侄译),《解放日报》,1942年5月14日,第3版.
  • 5爱伦堡.《刽子手底工厂》(高中一译),《解放日报》,1942年3月9日,第2版.
  • 6爱伦堡.《刽子手和他的走卒们》(纪坚博译),《解放日报》,1942年1月19日,第2版.
  • 7爱伦堡.《他们将被迫偿还》,山屋译自《莫斯科新闻》,《解放日报》,1942年4月30日,第4版.
  • 8爱伦堡.《在法西斯蒂西班牙》(克夫译),《文艺战线》,1939年2月16日,创刊号.
  • 9爱伦堡.《红军知道怎样粉碎敌人的包围》(沈宏璋译),《解放日报》,1942年2月7日,第2版.
  • 10王平陵.《新狂飙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选自《抗战文献类编》文艺卷,第四卷).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