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略论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
被引量:
2
On Building Up the Resourc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重要而又独特的资源体系。本文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角度,根据大学发展及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创新资源的要求,提出大学必须加强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阐述了其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研究型大学加强资源能力建设的机制设计和战略选择。
作者
张乐平
周卉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校办公室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24,共3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教育创新
科技创新
资源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G64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5
1
柳卸林.《中国管理创新前沿(第一辑)》[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张珏.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矛盾与战略取向[J]
.高教探索,2004(3):4-7.
被引量:5
4
谢和平.《公立大学的社会职能和时代合作》[N].《光明日报》,2005年7月13日.
5
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4-05-27(2).
二级参考文献
2
1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9.
2
张珏.
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多元化改革[J]
.高教探索,2003(4):17-19.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0
1
卢淑静.
独立学院阶梯式专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构建——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5):74-76.
2
田恒平.
税费改革中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状况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04(8):11-14.
3
李化树,蒋曦,周道春.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2005(6):43-47.
被引量:5
4
叶必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
.法学研究,2006,28(2):57-69.
被引量:120
5
冯心明.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J]
.广东社会科学,2006(4):25-29.
被引量:4
6
王威,徐颖.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106-110.
被引量:3
7
熊建设,刘小玉.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9-130.
被引量:5
8
齐永芹,李忠,邓凡茂.
核心理念:高校办学特色化道路的原动力[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82-84.
被引量:2
9
邓凡茂,李忠,齐永芹.
论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J]
.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74-175.
被引量:2
10
刘金松,李一杉.
高考招生政策中补偿正义的现实困境及纾解对策[J]
.当代教育科学,2022(8):47-54.
同被引文献
10
1
孙健,王沛民.
基于资源观的大学发展战略初探——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6(3):74-78.
被引量:6
2
冷疏影,冯仁国,李锐,刘宝元,郑粉莉,刘国彬,王占礼,杨勤科,傅伯杰,宋长青.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J]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6.
被引量:83
3
刘震.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与任务[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4):1-5.
被引量:24
4
王礼先,张有实,李锐,崔鹏,余新晓,蔡强国.
关于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1):1-6.
被引量:54
5
世界银行报告.构建知识社会-第三级教育面临的新挑战[M].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6
唐克丽.
中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特点及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2):2-7.
被引量:73
7
孙保平.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研究与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2001,19(1):25-27.
被引量:7
8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陈清山,董强.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97-101.
被引量:11
9
姜德文.
水土保持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88-91.
被引量:14
10
王涛,吴薇,薛娴,孙庆伟,张为民,韩致文.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2004,59(2):203-212.
被引量:215
引证文献
2
1
余新晓.
我国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4):90-93.
被引量:13
2
黄华.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2):45-48.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高静,张先庚,杨翔宇,吴晨曦,梁小利.
我国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3):8-9.
被引量:5
2
余新晓.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与学科建设[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S2):95-98.
被引量:2
3
程云,张洪江,徐迎寿,李春平,宋吉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85-186.
被引量:7
4
毕华兴,余新晓.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4):105-108.
被引量:10
5
余新晓.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16.
被引量:8
6
吴发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制定[J]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3):237-241.
被引量:7
7
吕春娟.
广谱型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的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37-238.
被引量:1
8
李春平,张洪江.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27(3):1-4.
被引量:10
9
郭海燕.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6):45-46.
被引量:4
10
李红丽,董智.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3-55.
被引量:2
1
徐志伟.
人才开发: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
.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4):43-44.
2
张清志,陆晓月.
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J]
.湖北教育,2013(5):6-7.
3
曲杰.
高校人力资源结构与效率探究[J]
.成功,2009(9):205-205.
4
黄学军,谢安衡.
论高校人力资源能力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3):92-94.
被引量:1
5
徐锋.
高校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探析[J]
.市场周刊,2007,20(11):126-127.
被引量:3
6
董芸.
高校教师资源能力建设的新特征与新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6):68-69.
被引量:4
7
韦学辉,戴国骏,高志刚,周文晖.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DIY”教学理念[J]
.计算机教育,2010(7):36-38.
被引量:2
8
王爱平.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J]
.人才开发,2003(3):24-25.
9
霍文达.
论江泽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J]
.交通高教研究,2003(1):6-7.
被引量:1
10
王蔚佳,崔碧海,赵长荣,李江涛.
工程类专业课综合集成教学模式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49-15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