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三语”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
被引量:4
出处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5-67,共3页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参考文献2
-
1.《“三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5月..
-
2张贤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同被引文献14
-
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1999,22(1):35-41. 被引量:191
-
2魏宏君.中国少数民族“三语教学”形式简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4):83-84. 被引量:17
-
3乌力吉.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纵横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4):181-183. 被引量:25
-
4张巨.少数民族师范英语专业教育刍议——再论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4,1(7):77-81. 被引量:2
-
5[4]国家民委语文室.加强双语教学、切实提高民族教育质量[N].中国民族报,2002-10-01.
-
6张贞爱.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开发与三种语言教育体系构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0(6):71-74. 被引量:28
-
7太扎姆.四川民族高校藏汉英三语教育简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61-63. 被引量:4
-
8朱效惠.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5):109-112. 被引量:38
-
9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15-18. 被引量:8
-
10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7):1-5. 被引量:59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周群强,李晶.贵州省侗族地区三语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J].现代交际,2020(11):21-22.
-
2王娟娟.国内近十年三语习得研究述评[J].外语教育,2019(1):74-82. 被引量:2
-
3刘全国,何旭明.藏汉英三语环境下外语课堂文化建构[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156-160. 被引量:6
-
4刘璐璐,张海燕.国内三语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98-100. 被引量:2
-
5陈玉红.浅析蒙授英语专业“三语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4(3):148-149. 被引量:1
-
6龙桃先,多守明.景颇族初中生三语习得状况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131-132.
-
7周丽云.三语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153-155. 被引量:1
-
8李彩云,周彩玉.“三语习得”视阈下广西壮族地区高校越南语课堂多元文化教育研究[J].传承,2015(7):154-155.
-
9刘炜.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汉外”多语共时教育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专业语言教育为考察中心[J].前沿,2016(3):73-79. 被引量:3
-
10刘子超,李晓锋,赵晓军.教师话语对大学生英语口语影响的文献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5):109-111.
-
1陈国安.试论贵州民族自治地区行使自治权的制约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1988,8(1):18-24. 被引量:2
-
2管平,辛华.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3(3):1-6.
-
3孙长健.帕来尔高原风光[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6(6).
-
4柴大欢.宣威市政协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献计出力[J].民族工作,1995(5):25-25.
-
5权宁朝.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经济概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3):50-54.
-
6张呈琮.Policy Impacts on the Population in Regions Inhabited by Ethnic Group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9,26(2):11-15.
-
7宋淑珍.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几点设想[J].学术论坛,1983,7(1):49-52.
-
8亚欧都有哪些国家支持“一带一路”?[J].重庆与世界,2014,0(11):84-85. 被引量:1
-
9黄启扬,陈卫锋.“五帮”扶贫在海门[J].中国民族,2004(7):38-38.
-
10李筱文.民族关系与民族区域自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