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理解是为了什么?——文本理解目的的解释学探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西方理解史上主要有三种目的观:“重建说”、“创造意义说”和“实用说”。文章在对这些不同目的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理解者和文本的层次上,理解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意义;在理解者和生活的层次上,理解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为了“创造生活”。理解的目的不能抽象的说,要具体层次具体分析。
作者
张天勇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哲学系
出处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94-96,共3页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关键词
理解
目的
层次
分类号
B812 [哲学宗教—逻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19
1
陈正云,曾毅,邓宇琼.
论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解释的制约[J]
.政法论坛,2001,19(4):72-78.
被引量:27
2
陈金钊.
法律解释的意义及其对法治理论的影响[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9,21(2):3-10.
被引量:35
3
张明楷.
刍议刑法面前人人平等[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1):7-14.
被引量:27
4
林亚刚,傅学良.
刑法功能的价值评价[J]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3):6-11.
被引量:20
5
储槐植,张永红.
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说起[J]
.法学研究,2002,24(3):87-99.
被引量:171
6
梁根林.
受贿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兼论刑法的适用解释[J]
.中国法学,2001(6):86-98.
被引量:52
7
王充.
罪刑法定原则论纲[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1(3):46-53.
被引量:20
8
谢晖.
中国古典法律解释中的目的智慧——追求法律的实用性[J]
.法学论坛,2005,20(4):53-65.
被引量:11
9
杜承铭,李征坤.
论法律实质推理的主要形式[J]
.江汉论坛,2005(7):136-138.
被引量:1
10
白建军.
刑法分则与刑法解释的基本理论[J]
.中国法学,2005(4):123-130.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1
1
吴林生.
罪刑法定视野下实质解释论之倡导[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7):3-14.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刘三洋.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适用边界[J]
.法律方法,2019,25(1):386-397.
2
陆璐.
解读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之对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468-469.
被引量:1
3
赵秉志,袁彬.
刑法理论发展的时代之维——2009年刑法学研究综述[J]
.人民检察,2010(1):63-70.
4
吴林生.
平和窃取说之批判——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J]
.法学,2010(1):30-48.
被引量:42
5
龚振军.
刑法解释限度理论之关系论纲[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17(4):14-25.
被引量:11
6
赵运锋.
刑法实质解释的作用、适用及规制[J]
.法学论坛,2011,26(5):119-126.
被引量:8
7
蔡军.
刑法解释的价值基准及其形成路径分析——基于公众参与理念下公众认同的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15-21.
被引量:4
8
张军.
刑法解释的立场:一元双层形式解释论刍议[J]
.时代法学,2014,12(4):43-51.
9
吴林生.
实质法治观与刑法实质解释论[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23(5):46-65.
被引量:9
10
孙丽.
罪刑法定原则的刑事辩护路径[J]
.学术论坛,2015,38(9):84-87.
1
张天勇.
论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问题[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41-44.
2
陈艳.
生态类作文的价值取向及其指导[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09(1):134-135.
3
薛金山.
人生·追求[J]
.信息教研周刊,2011,0(2):1-1.
4
牟小华.
论系统的目的性[J]
.哲学研究,1984(10):53-59.
被引量:3
5
宋灏江.
语文教学中文本理解的指向性研究[J]
.语文建设,2005(12):29-30.
6
孙静.
运用关系原理 探究文本理解的多样性[J]
.小学语文教学,2008(8):54-55.
7
高德胜.
教育:激发生命创造意义[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2):4-7.
被引量:2
8
潘德荣.
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J]
.中国社会科学,2014(7):50-65.
被引量:37
9
梁静.
学生对文本理解失衡的归因剖析[J]
.四川教育,2009(10):32-33.
10
刘黎明,何夙旎.
论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目的观[J]
.教育文化论坛,2014,6(1):51-56.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