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殊途者同归”:重识《庄子》、《文选》之争
被引量:2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101,共14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50
-
1鲁迅.《重三感旧》[A]..《准风月谈》[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9月.第133、134页.
-
2鲁迅.《致姚克》[A]..《鲁迅全集》第1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A]..《且介亭杂文》[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4月.第244页.
-
4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施蛰存谈(现代)杂志及其他》[A]..《鲁迅研究资料》(9)[C].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232页.
-
5茅盾.《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J].新文学史料,1982,(4).
-
6鲁迅.《致徐懋庸》[A]..《鲁迅全集》(12)[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88页.
-
7致立.《一点异议》[N].《申报·自由谈》,10月20日.
-
8茅盾.《文学青年如何修养》[J].文学,1933,1.
-
9.《茅盾文艺杂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第398,400页.
-
10曹聚仁.《论庄子与文选》[A].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C].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67页.
共引文献122
-
1周建超.“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6):133-139. 被引量:4
-
2吴中杰.个性解放思潮与绘画上的革新运动——读画随笔[J].学术月刊,2001,33(10):66-71.
-
3朱发建.史学科学化:考察中国近代史学史的新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78-81.
-
4高玉.翻译本质“二层次”论[J].外语学刊,2002(2):81-84. 被引量:9
-
5尚永亮,王蕾.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J].文艺研究,2004(6):42-50. 被引量:7
-
6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3):59-94. 被引量:49
-
7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J].文学评论,2000(4):5-17. 被引量:19
-
8杨迎平.施蛰存传略[J].新文学史料,2000(4):148-162. 被引量:16
-
9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历史研究,2001(3):9-28. 被引量:12
-
10顾琅川,顾红亚.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与嵇康[J].鲁迅研究月刊,2005(1):71-7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63
-
1高奋.开创小说的传统——论笛福的小说观[J].外国文学评论,1999(4):90-98. 被引量:4
-
2曹禧修.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J].学术月刊,2005,37(1):76-82. 被引量:18
-
3郭运恒.《野草》中红色与青色意象的审美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151-154. 被引量:5
-
4陈玲玲.留日时期鲁迅的易卜生观考[J].鲁迅研究月刊,2005(2):36-42. 被引量:9
-
5金红.心灵的落英——《朝花夕拾》的创作心态漫议[J].鲁迅研究月刊,2005(2):69-73. 被引量:4
-
6汪卫东.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年的鲁迅[J].文学评论,2005(1):156-164. 被引量:40
-
7刘玉凯.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5(1):11-22. 被引量:9
-
8顾琅川,顾红亚.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与嵇康[J].鲁迅研究月刊,2005(1):71-78. 被引量:5
-
9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55-167. 被引量:77
-
10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以评议鲁迅、胡适的有关“谴责小说”论点为中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77-83. 被引量:1
-
1高兵.刻骨铭心的纯真年代[J].工会博览,2015,0(23):48-49.
-
2李永立.突围[J].安徽文学,2016(9):27-44.
-
3邵建.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三十 施鲁之争(续)[J].小说评论,2003(5):18-22. 被引量:1
-
4本月推荐书目[J].诗选刊,2008(3):97-97.
-
5本月推荐书目[J].诗选刊,2008,0(5):97-97.
-
6复旦推荐书目[J].中国比较文学,2004(2):12-24.
-
72005年推荐书目[J].新文学史料,2005(1).
-
8张颂南.世纪之交话鲁迅[J].学习与思考,1996(10):40-42.
-
9余华.关于《沈从文的后半生》的通信[J].收获,2014(7):304-304.
-
10郭米克.中国精神的体面与庄重——评长篇小说《突围》[J].军营文化天地,2009(12):3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