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线提速改造工程中机械换碴及人工换枕的施工组织设计
被引量:1
The Mechanical Ballast-Replacement in the Improvement Engineering for the Up-Speed of Zhuzhou-Yiwu Railway and the Design for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of Artificial Sleeper-Replacement
摘要
充分有效地利用既有线路设备降低成本,并有效提升既有线路等级,是当前全国既有线提速改造施工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介绍浙赣线既有线路提速改造施工中机械换碴及人工换枕的成功经验。
出处
《铁道标准设计》
2005年第12期27-29,共3页
Railway Standard Design
参考文献8
-
1铁道部.浙赣改建铁路老关-株洲段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总说明书[R].,2004..
-
2TB/T265.816-1998.工务作业标准[S].[S].,..
-
3铁道部.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
4任润堂.繁忙干线提速与轨道现代化[J].铁道标准设计,2002,22(6):1-4. 被引量:2
-
5铁道部.铁路工务安全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
6李阜仑,张宝广.沪杭线K16~K18曲线提速改造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2,22(7):48-50. 被引量:2
-
7铁道部.大型养路机械使用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
8李雷.株洲站京广客车线贯通工程的施工组织[J].铁道标准设计,2004,24(12):17-2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2
-
1长沙铁路总公司.关于公布株洲站京广客车线贯通工程施工计划的通知[Z].,2004..
-
2Q/GT3-03-QD-GL-21.株洲机务段段管细则[S].[S].,2001..
同被引文献10
-
1杨振江.既有线人工换枕施工及其安全控制[J].铁道建筑,2004,44(9):68-70. 被引量:4
-
2黄柒怀.混凝土轨枕的伤损及防治意见[J].铁道标准设计,1994,14(11):33-35. 被引量:4
-
3汪加蔚,白玲.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裂缝及结构耐久性[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2):27-31. 被引量:14
-
4李明,张军朝.丰沙线P95大修列车更换轨枕施工组织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12):250-250. 被引量:1
-
5尤瑞林,范佳,刘伟斌,杜香刚.30t轴重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轨枕设计研究[J].铁道建筑,2015,55(1):113-118. 被引量:29
-
6王仕攀,陆文韬,赵华,陈伟国,张文仁,张劭,宋文平.换轨一体化施工安全道的安全性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7(11):102-105. 被引量:3
-
7赵元培.浅谈DXC-500x型大修列车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17(14):48-49. 被引量:1
-
8尤瑞林,王继军,范佳,闫晓春.国内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荷载弯矩计算标准对比研究[J].铁道建筑,2019,59(1):84-89. 被引量:10
-
9尤瑞林,范佳,宁迎智.我国铁路有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研究与发展综述[J].铁道标准设计,2020,64(7):1-6. 被引量:12
-
10杜永胜.浅谈铁路换枕施工工艺[J].西铁科技,2021(1):20-21. 被引量:1
-
1罗志庭.无缝线路大修成段更换轨枕施工方法[J].广西铁道,2010(2):45-47. 被引量:2
-
2马志亮.隧道内大规模人工换枕施工技术及安全控制[J].路基工程,2010(3):241-243. 被引量:1
-
3李建军.既有营业线无缝线路人工换枕技术[J].科学之友(下),2012(12):56-58.
-
4华昊.神朔铁路梁家山隧道人工换枕施工组织方案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22):206-209.
-
5杨振江.既有线人工换枕施工及其安全控制[J].铁道建筑,2004,44(9):68-70. 被引量:4
-
6庄碧涛,郭志宏.营运线人工抽换枕木施工工法[J].山西建筑,2004,30(5):104-105. 被引量:1
-
7李巨才.无缝线路人工换枕施工安全控制及预防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6):273-274.
-
8赵广文,王学甫,刘卫东.新道床上铺设无缝线路的捣固施工方法[J].中国铁路,2003(6):46-48.
-
9赵广文,房大成.大型养路机械在繁忙干线上作业的施工组织[J].铁道建筑,2004,44(1):34-36.
-
10管林,罗涛.DXC-500型大修列车运用探讨[J].铁路技术创新,2013(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