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基本方法,对历代医家防治眩晕证之方药进行整理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眩晕证的基础上,临床防治方药的运用日渐分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对眩晕证的论治进入高峰发展时期,受宋代医家注重外因致眩理论的影响,解表药与疏肝理气、清心降火之品的应用大大增加。金元时期,诸医家对眩晕致病之成因的认识更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论治方法及防治方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清时期,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论基本确立,除传统的虚、风、痰、火之外,血瘀致眩理论上升至本病病因病机的主流行列,活血祛瘀方药开始大量用于临床防治眩晕的治疗中。总体而言,在眩晕证防治方药方面,古代先贤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专于祛邪→祛邪为主,兼以补虚→补虚为主,攻补兼施”的认识、发展和应用过程。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346-348,共3页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