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4,共6页
Study & Exploration
同被引文献51
-
1陈楠,林宗坚.人口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力学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14-16. 被引量:12
-
2郭开怡.流动人口自组织论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5-108. 被引量:7
-
3王国强.完善人口政策 维护人口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J].人口研究,2005,29(3):35-39. 被引量:4
-
4肖金成,李军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均衡性研究——基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12):36-40. 被引量:4
-
5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0. 被引量:107
-
6刘文俭,刘效敬.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小城镇建设,2006,24(1):51-53. 被引量:17
-
7闫继红.促进城镇化 建设新农村[J].黑龙江史志,2006(2):3-5. 被引量:1
-
8翟振武.用新的视角研究人口发展问题——《社会性别与人口发展》评介[J].人口研究,2006,30(2):96-96. 被引量:5
-
9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3):63-66. 被引量:5
-
10曾业松.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2):5-1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2
-
1陈立俊,王克强.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17-20. 被引量:63
-
2陈明星,叶超,付承伟.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7(6):54-59. 被引量:34
-
3于长革.2007年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9(2):100-106.
-
4周勇,李春红,张涛.基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视角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重庆模式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76-79. 被引量:9
-
5郑淑伟.关于新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37-39. 被引量:1
-
6孙树垒,凌迎兵.市域经济、市区经济与人口流动——以江苏省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16(3):54-59. 被引量:1
-
7高春凤.城市流动人口的参与式社区管理[J].理论导刊,2011(4):41-42. 被引量:10
-
8蔡峰.社会融合组织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67-71.
-
9蔡峰.社会融合组织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唯实,2012(7):83-87. 被引量:1
-
10罗小龙,田冬,杨效忠.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出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对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0):1209-1213. 被引量:19
-
1史向利,云虹太.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问题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0):5-5.
-
2白红义.民间组织助推和谐社会[J].小康,2005(11):38-39. 被引量:1
-
3徐加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学刊,2007(4):35-37. 被引量:1
-
4诸建芳,陈济军.更高、更快、更长——看好十七大后中国经济前景[J].证券导刊,2007,0(39):14-15.
-
5蒋欣言,陈政.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5,17(9):335-337.
-
6张莉华.浅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S1):25-27.
-
7王燕.浅论我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0(4):9-12.
-
8马功景,王方,肖劲松.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日本情况对比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1(24):114-115.
-
9王明凤.论和谐社会构建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3-43. 被引量:1
-
10周尚万,杨敏.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6(4):22-24.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