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38,共6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同被引文献11
-
1戚东辉.英国文学作品赏析——萨克雷《名利场》的叙述策略[J].电影文学,2008(24):181-183. 被引量:2
-
2樊星.“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3(1):49-55. 被引量:21
-
3池莉.创作,从生命中来[J].小说评论,2003(1):32-35. 被引量:38
-
4[英]萨克雷(W·M·Thackeray) 著,杨必 译.名利场[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5华春兰.池莉小说“汉味”语言探析[J].科教文汇,2008(28):249-249. 被引量:2
-
6刘建军,杨丽茹.论文学符号的本质与功能性结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97-106. 被引量:2
-
7张元珂.反类型的青春写作——双雪涛中短篇小说论[J].创作与评论,2014(17):18-22. 被引量:5
-
8马双.当代东北文学创作流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2):16-17. 被引量:1
-
9王德威.艳粉街启示录——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J].文艺争鸣,2019(7):35-39. 被引量:39
-
10李秀儿,刘庆.大地的复魅——与刘庆对谈小说《唇典》与萨满文化[J].当代作家评论,2020(6):202-206. 被引量:1
-
1杨朝晖.老舍和他的北京[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23-27. 被引量:2
-
2纪莹.“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111-112. 被引量:1
-
3陈燕华.论徐坤小说中女性意识与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文化联系[J].创作评谭,2005(12):43-46.
-
4麦克尔.威尔丁,杨国斌.后现代主义与新现实主义[J].外国文学,1992(4):9-10. 被引量:2
-
5晓蔺.晓蘭诗五首[J].雪莲,2012(2):97-97.
-
6孙成敖.卡蒙斯奖及其历届获奖作家[J].外国文学动态,2003(3):44-46.
-
7王晓琴.两岸同源心理与文学创作[J].文艺研究,1996(3):154-155.
-
8陈丽娟.《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J].芒种(下半月),2014(2):63-64.
-
9纪莹.华裔美国文学中“孝文化”与“美国梦”的妥协与超越——以伍慧明的《向我来》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4):19-22. 被引量:1
-
10江怀远.家乡的花鼓戏[J].散文诗,2007(22):4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