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S期40-41,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04
-
1桂世镛,魏礼群.关于本世纪末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构想[J].管理世界,1988,4(1):7-21. 被引量:1
-
2张锐.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1995(4):47-55. 被引量:4
-
3张克俊,曾科.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27. 被引量:28
-
4方创琳,孙心亮.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效应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2):2-9. 被引量:67
-
5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48-54. 被引量:70
-
6王梅,刘琼,曲福田.工业土地利用与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基于昆山1400多家工业企业有效问卷的调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80-84. 被引量:31
-
7张启良.值得关注的城市化浪潮与失地农民现象[J].统计研究,2005,22(1):79-80. 被引量:23
-
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55-60. 被引量:105
-
9宋娟.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一个新古典分析框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3):120-121. 被引量:8
-
10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J].管理世界,2005,21(7):55-63. 被引量:161
引证文献8
-
1任淑花,卢新卫.延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5):41-45. 被引量:6
-
2张莉敏.重庆市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绩效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39-42. 被引量:2
-
3陈冬亚,范建.基于经济效率对城市化水平的新认识[J].价格月刊,2008(5):54-56. 被引量:1
-
4李慧,焦隽,李裕瑞,卞新民.江苏省沿江地区工业土地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3):323-326. 被引量:6
-
5马仁锋,刘修通,张新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及其协同机理研究进展[J].创新,2009,3(9):42-46. 被引量:3
-
6陈晓毅.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0,27(6):21-24. 被引量:31
-
7罗军.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44-52. 被引量:4
-
8王新利,肖艳雪.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黑龙江农垦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6):91-98. 被引量:25
二级引证文献78
-
1李刚,李双元,平建硕.基于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的青海省乡村振兴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2):115-123. 被引量:32
-
2董云,阳长征.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分析[J].现代商业,2020,0(4):35-38.
-
3张东阳,彭志远.城镇化、对外开放与城乡收入差距[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4):5-14.
-
4渠晓毅,王亚娟,邵宁平,刘小鹏.银川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演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3):43-48. 被引量:1
-
5张新乐,张树文,李颖,刘焕军.辽中南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区域环境影响的时空演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4):24-30. 被引量:1
-
6陈美芳,郑翡,尤一泓,叶银河.泉州城市化进程节约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科技广场,2009(4):92-94.
-
7吴胜杰.统筹城乡改革“九龙坡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西部论坛,2010,20(2):38-45. 被引量:3
-
8马仁锋,沈玉芳,刘曙华.1949年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10-117. 被引量:22
-
9陈仲常,张泽东.基于熵权法的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1):31-34. 被引量:4
-
10孙宝明.辽宁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6):868-873. 被引量:18
-
1金晓斌,张庶.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分析[J].中国土地,2013(10):38-39. 被引量:12
-
2王克俊.企业经营战略与有形市场协同性分析[J].农机市场,2003(4):19-20.
-
3高维义,彭华涛.价值链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5):150-153. 被引量:10
-
4潘祖凡.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协同性分析——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营者(学术版),2013(4):45-47.
-
5邵志欣.家族企业初探[J].经济论坛,2004(24):56-57. 被引量:1
-
6范剑锋.家族式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4(19):53-53.
-
7王春娅.营销渠道协同性分析[J].物流科技,2008,31(9):135-137. 被引量:5
-
8吴桐雨,唐斌湖.快递业与电子商务业发展关联性与协同性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14(4):403-408. 被引量:4
-
9李瑶.电子商务企业合并的协同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5(11):76-77. 被引量:2
-
10綦良群,毛雨.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性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2):51-55. 被引量: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