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管理无食谱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管理无食谱”这个命题是简单的,但它背后的含义是深远的。就像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究竟说了什么东西没有?我认为它是有的。首先,它打破了一个迷信:企业遇上变革时,可以找到定式的解决方案。其次,它挑战了一个信念:管理可以像流程工艺一样被教导。现代意义下的“企业”起于二战之后,在那之前,西方的经营团体多半还是政权、皇室、教会、家族的附属品。中国的经验就更稀薄了,历史上只有商号的经验。企业,对人类还是一种新的物种,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及理论还仅处于婴儿期,各家之言还充满了矛盾。被誉为现代西方管理学之父的彼得·杜鲁克才于2005年11月去世,而历史上的“物理学之父”(不论是谁)至少已去世了数百年。希腊时代的炼金术就已启动了化学研究,而翻遍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的文献,我相信找不到一篇有关“企业”概念的讨论。人类第一本系统探讨企业这个社会物种的专论,仅出现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彼得·杜鲁克,《企业的概念》The Con-cept oftheCorpo-ration)。严格说起来,“管理学”作为一种知识及经验,现在还比不上“烹饪学”,更遑论“食谱”了。组织变革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一件大事。许多领导人都在寻觅解决“方案”,有些人倾向于“以人为本”,从更换干部下手,有些人倾向于工具论,从 ERP 或 BPR(商业流程改造)下手。但是,无论哪条路径,如果领导人是抱着对待“食谱”的态度进行变革,期望注定要变成失望。变革是一个过程,它不可能被预设结果。换句话说,变革只能预设方向,而不能预设结果。勉强打个比喻,变革就像烹饪,是一门必须考虑材料好坏、食客口味、预算的学问。某企业的变革成功了,是因为其人、事、地、物因素综合起到了作用,若化为食谱,那真是应了西洋谚语所说“某人的良药就是另一人的毒药”。同样的,某企业的变革失败了,也是因为其人、事、地、物的共同所致(某人的毒药,可能是你的良药)。人相信什么,就会向什么方向去引导,或被引导。企业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一次无效的引导或被引导,就会对企业造成伤害,两次就会形成创伤,三次就是重创了。因此,企业家或领导者一定要时时检讨自己的信念系统,您的信念决定了您的有限资源的布局。今天的企业家都极其重视“理财”,但只有少数企业家能够进入“理信念”的境界。企业家们如果感觉自己的经验不足以带领眼前的变革需要,可以抱着学习“烹饪学”的精神去读书求教,千万不要抱着“花钱买食谱”的“决心”去求方子!
作者 叶匡时
出处 《商界(评论)》 2006年第1期68-69,68,共2页 Review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