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4,共1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18
-
1南帆.抽离了社会历史范畴的π还有效吗——与张江教授对话[J].探索与争鸣,2020,0(1):104-110. 被引量:11
-
2丁帆.启蒙现代性双重悖论下的中国文学——四十年文学批评史论纲[J].网络文学评论,2020(1):5-11. 被引量:3
-
3盛宁.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2(6):5-14. 被引量:32
-
4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6):15-24. 被引量:169
-
5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1
-
6王彬彬.鲁迅笔下的无赖儿郎——也谈鲁迅对流氓文化的批判[J].江汉论坛,2005(1):119-121. 被引量:2
-
7董之林.亦新亦旧的时代——关于1980年前后的小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1):120-131. 被引量:6
-
8程光炜.知识·权力·文学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再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1):132-137. 被引量:6
-
9萧夏林.文学批评缺席的背后[J].当代作家评论,2005(1):70-70. 被引量:1
-
10曹卫东.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例[J].现代哲学,2005(1):51-58.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罗长青.“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述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50-54. 被引量:1
-
2郭峥嵘.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与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6):42-43.
-
3方爱武.中国形象自塑研究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305-311. 被引量:1
-
4范玉刚.强制阐释的歧途与公共阐释的正道——对张江教授《公共阐释论纲》的一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8,0(5):136-143. 被引量:4
-
5李伟昉.莎士比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隐秘之源——以布鲁姆《西方正典》为中心[J].人文杂志,2018,0(7):67-73. 被引量:1
-
6冯军.“认知转向”:文学研究的新机遇[J].重庆社会科学,2019(4):118-127. 被引量:7
-
7陈铎.2018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观察[J].华文文学,2020(6):113-121.
-
8生安锋,刘丽慧.“后理论”语境下的中国文论话语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21(6):119-124. 被引量:2
-
9黄巍,蒋承勇.网络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蒋承勇教授访谈[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33(1):27-37. 被引量:1
-
10郭晓霞.“回归文学”何以成为一种困境?——“理论热”之后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之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5):95-100. 被引量:1
-
1李瑛.从《菊花》看女性的救赎[J].山花(下半月),2012(6):145-146.
-
2申丽红.《红字》和《雷雨》女主人公比较研究[J].芒种,2012(20):172-173.
-
3肖垚,张建敏.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6):62-64. 被引量:3
-
4叶景林.社会期待与“西厢”流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4):11-14.
-
5郭大章.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09(10):129-129.
-
6郑微波.文艺批评与传媒时代互动[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97. 被引量:8
-
7龙扬志.警惕“印象批评”对研究的消解[J].福建文学,2016,0(12):147-147.
-
8王奎光.借西方现代理论之石攻中国词学之玉——略论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词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J].古典文学知识,2005(2):3-8.
-
9李建东.走出维谷的印象批评[J].新乡学院学报,1997,18(2):28-32.
-
10黄伟林.评《大众表述与文化认同:池莉小说及其当代评价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0(2):126-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