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3-44,共2页
Theory Journal
参考文献4
-
1利奥塔.非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2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北京:三联书店,1997..
-
3陈嘉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盛及其思维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2001,(1):101-103.
-
4麦基.思想家[M].北京:三联书店,1992..
共引文献22
-
1何中华.形而上学与现时代[J].齐鲁学刊,2001(3):19-26. 被引量:3
-
2骆映.传统体育教学的学生“主体参与”缺失之批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91-93. 被引量:7
-
3王德军.论人的文化生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6):8-12. 被引量:3
-
4王德军.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论人的生存特性与生存使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69-73. 被引量:15
-
5陈学军.从“教育共识”到“共识教育”[J].教育学报,2007,3(2):10-15. 被引量:1
-
6黄文仁,冯惠玲.批判与超越:论学校体育理性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189-192. 被引量:2
-
7陈嘉明.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4):5-10. 被引量:5
-
8华丽.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再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1):70-72. 被引量:3
-
9曾洪伟.文学治疗的新阶段与新景观——试论网络语境下的文学治疗[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2):79-83. 被引量:13
-
10周新民.走向神话--新时期初期小说中的“知识”话语[J].学术论坛,2008,31(11):158-161.
同被引文献13
-
1杜宴林,张文显.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J].金陵法律评论,2001(1):81-90. 被引量:18
-
2帕特丽夏.J.加姆波特,李春萍.大学与知识:重构智力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4):54-65. 被引量:13
-
3[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49.
-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126.
-
5[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刘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63-64.
-
6蔡克勇.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五十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9,20(3):20-27. 被引量:37
-
7邬大光.大学分化的复杂性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2010,31(12):17-23. 被引量:36
-
8展立新.想象的异邦——试析利奥塔《歧论》中“崇高的大学”理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4):173-181. 被引量:6
-
9诸园.大学与知识:大学角色的知识社会学解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52-56. 被引量:4
-
10徐燕敏.大学知识观的演变及面临的挑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1):11-15. 被引量:7
-
1解青.当我们谈论“后现代主义”时,我们谈论些什么--尚杰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5(3):3-8.
-
2王坚.现代知识状况与哲学的天命[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26(1):37-40.
-
3郑大铉,萧俊明.知识状况与人文科学的新走向[J].第欧根尼,2012(2):49-58.
-
4PaulCilliers,杨生平.复杂性和后现代主义(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6-42.
-
5宋建清.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观与教育观[J].学术探索,2012(11):161-163. 被引量:2
-
6王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力量权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34-37.
-
7杨德志.以效率为中心加快区域经济增长[J].才智,2011,0(20):52-52.
-
8吴歧范.对利奥塔“知识分子死亡”理论的解读[J].智富时代,2015,0(5X):315-315.
-
9李贤中.孟荀辩论观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24-28. 被引量:1
-
10赵汀阳.莫使哲学“空对月”——哲学怎样才是有用的?[J].现代国企研究,2011(4):80-8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