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学校教育的异化、废除与改进——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
2
Alienation, abolition and improving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revelation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from Illich's thought about "deschooling"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美国教育而提出的,但它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育冲击波。它所揭示的学校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不仅存在着,而且与当时的美国相比还显得更为严重。针对我国教育现状,用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做一审视、反思,这是不无裨益的。
作者
陈卓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年第6期66-68,共3页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关键词
伊里奇
“非学校化”
中小学教育改革
分类号
G51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0
1
高燕.
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07(4):15-19.
被引量:4
2
漆玲玲.
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0):9-12.
被引量:8
3
赵汀阳.
再论“自由的困境”——兼答王贵明的质疑[J]
.学术月刊,2006,38(3):12-16.
被引量:3
4
苏东霞.
略论教育异化[J]
.教育探索,2006(10):40-41.
被引量:6
5
周枫.
个人自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6):67-73.
被引量:5
6
卢志刚.
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制约因素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60-62.
被引量:1
7
石中英.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4):65-77.
被引量:52
8
岳伟,王坤庆.
生成性存在:当代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4):29-36.
被引量:18
9
季苹.
“隐蔽课程”与“废除学校”──美国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
.教育科学研究,1997(6):23-25.
被引量:3
10
石鸥,刘丽群.
“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66-70.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2
1
刘军梅.
对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批判的反思——读《非学校化社会》有感[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31-34.
被引量:1
2
谢志斌.
教师权威困境的审视[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10-12.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吴荷.
论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终身教育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8(10):17-19.
1
张家军,杨洁.
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论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7-11.
被引量:2
2
漆玲玲.
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0):9-12.
被引量:8
3
禹建平.
“非学校化”思想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
.学习月刊,2010(1X):118-118.
4
石鸥,刘丽群.
“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66-70.
被引量:17
5
匡维,朱巍蔓.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解读[J]
.外国教育研究,2008,35(7):11-14.
被引量:1
6
刘军梅.
对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批判的反思——读《非学校化社会》有感[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31-34.
被引量:1
7
李红莉.
从“非学校化”视角看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4):127-127.
8
季苹.
“隐蔽课程”与“废除学校”──美国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
.教育科学研究,1997(6):23-25.
被引量:3
9
李丽.
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J]
.现代教育论丛,2014(5):17-24.
被引量:2
10
刘秀峰.
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
.西南教育论丛,2009(4):5-8.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