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B10期9-14,20,共7页
Jiangsu Agricultur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4
-
1张洪程,戴其根,钟明喜,苏祖芳,黄务涛,陆永泰,孙禧榴,张定琪,何小保,陈再华,许遐祯.抛栽水稻产量形成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3):39-49. 被引量:59
-
2毛国娟.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及其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1995,36(3):112-115. 被引量:12
-
3戴其根,张洪程,钟明喜,霍中洋,袁勇,张宏泉.抛栽水稻整齐度初步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17(1):21-24. 被引量:10
-
4张洪程,戴其根.抛秧稻软盘泥浆湿润育苗简化新技术[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9(B10):27-29. 被引量:2
-
5戴其根,张洪程.水稻抛秧密度问题的初步探讨[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9(B10):24-26. 被引量:6
-
6金千瑜.我国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稻米,1996,2(1):10-13. 被引量:37
-
7松岛省三.实用水稻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89-210.
-
8黄务涛.水稻旱秧抛栽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5-14,36-39.
-
9高亮之 王延颐 郑凤祥.晚稻丰产栽培的光条件与光能利用[A]..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研究[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34-152.
-
10林海超.水稻抛秧技术的特点及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1997,38(4):160-16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4
-
1戴其根,张洪程,邱枫,杨海生,霍中洋,高辉,曹小迎.抛栽深度对水稻立苗发棵及产量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41-44. 被引量:4
-
2陈小荣,潘晓华.不同施氮方式及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322-326. 被引量:10
-
3陈小荣,潘晓华.旱育长秧龄抛栽水稻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1,15(2):113-118. 被引量:8
-
4冯永祥,徐正进,韩彦辉,宋桂云,荆颜辉,王嘉宇,刘成龙.分布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群体茎蘖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5):420-42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吴建富,潘晓华.水稻免耕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88-91. 被引量:15
-
2潘晓华,陈小荣,杨福孙.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验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1-6. 被引量:5
-
3陈小荣,石庆华,潘晓华,贺浩华,张美良,吴德龙,朱昌兰,胡水秀,李木英,曾勇军.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生产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2):161-163. 被引量:16
-
4潘晓华,陈小荣,杨福孙.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3):290-294. 被引量:12
-
5陈德春,杨文钰,任万军.秧苗平面分布对水稻群体动态、冠层透光率及穗部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359-365. 被引量:9
-
6方加海,魏雪娇,陈小荣,朱美英,王来春.施肥和基本苗对赣晚籼31号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187-189.
-
7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张玉龙,顾霄.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移栽密度及施氮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69-9869. 被引量:7
-
8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中国抛秧稻作技术体系及其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43-52. 被引量:56
-
9周静,马国辉,龙继锐,陈敏,万宜珍,宋春芳,沈洪昌.不同栽培模式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8,23(4):73-77. 被引量:1
-
10方加海,陈小荣,石庆华,潘晓华.超级杂交稻“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生产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5):837-84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