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超低压高通量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哌嗪水溶液/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界面聚合体系特征、界面聚合反应中各影响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当界面处两相单体(哌嗪和酰氯)分矛摩尔比为某一比值时,通过控制界面聚合时间,可以形成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的致密功能层,如复合膜(Ⅰ),水相浓度为0.4%,有机相浓度为0.1%,聚合时间1min。改变两相单体浓度可以获得不同通量和脱盐性能的纳滤复合膜,如适当提高有机相浓度至0.5%得复合膜(Ⅱ)。70℃,20min下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脱盐性能。分析认为造成平板复合膜(Ⅰ)和中空纤维复合膜(Ⅲ)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平板基膜与中空纤维基膜因表面曲率不同可能引起在涂覆时形成的致密功能层结构上的差异之外,由于中空纤维膜受外压时,膜内部承受的应力形式与平板膜不同,同时在径向(膜厚度方向)和环向(膜面内方向)两个方向产生压应力,因此,所发生的形变也较为复杂,可能造成表面复合层的起皱或脱落,引起脱盐率下降。利用衰减全反射一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ATR)对不同聚合时间的平板复合膜表面进行了特征吸收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聚酰胺功能层随聚合时间不断增厚,这说明已形成的聚酰胺功能层不能屏障两相而使反应终止,相反由于哌嗪单体的分子量远低于纳滤截留分子量的范围,很易扩散穿过功能层达到两相界面,继续与有机相单体酰氯反应。而随着功能层厚度的增加,分子的扩散阻力增大,一方面使得界面聚合反应趋缓,功能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慢,另一方面,单体分子扩散速率的减小会引起界面处两种单体摩尔数的比值失衡,使后期发展的功能层结构不完善,因此,脱盐率随后期功能层的发展变化不大,而使膜通量逐渐下降。其次,研究了非溶剂添加剂对聚砜/DMAc溶液的作用:(1)PVP、PEG、水、LiCl饱和水溶液等都与DMAc有较强的作用,因而对溶液有较大的增粘作用;(2)醇类(甲醇、乙醇)对溶液没有明显的增粘作用,甚至稍有稀释作用;(3)丙酮稀释作用较强,使溶液粘度降低。此外,对含有第一类NSA的PSf/DMAc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均属于切力变稀流体。利用双插入管纺丝组件/共挤出复合纺丝技术,通过调整内外纺丝液组成、挤出比和凝固条件等纺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中空纤维基膜,并进行了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薄而致密皮层结构的基膜,复合时间短,所得复合膜的脱盐率高、通量大、操作压力低。目前纺制的复合效果较好的聚砜中空纤维基膜通量高于200 L·m-2·h-1,对PEG20000的截留率达99%。第三,利用多种手段对聚哌嗪酰胺/聚砜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聚哌嗪酰胺功能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有两点:一是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推断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分子为准平面网状结构,“网眼”直径约1.5nm;又由于广角X光衍射(WAXD)结果显示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为无定型结构,因此推断致密功能层是这些“网”无规地层叠而构筑的。当分子层间距小于“网眼”直径时,层间距就决定了功能层的截留性能,当受压层间距减小时,复合膜的脱盐率也因此增大。因此,从理论上讲,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功能层的最大孔隙应为1.5nm。二是利用XPS技术对超低压高通量高脱盐纳滤平板复合膜进行了分析,发现聚酰胺脱盐功能层在基膜表面上是整体覆盖的,厚度在2- 5nm。最后,将所制的低脱盐纳滤中空纤维复合膜应用于多肽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它能够脱除体系中的柠檬酸和磷酸二氢钠,截留分子量约800的多肽,从而实现盐/多肽混合溶液体系的分离。
作者 张宇峰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9-149,共1页 Materials Reports
基金 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2AA30261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毋河海.地图数据库系统[M]测绘出版社,1991.

同被引文献24

  • 1徐晓虹,白占良,吴建锋,张英.Al_2O_3-SiO_2-TiO_2-ZrO_2复合膜及其微观结构[J].现代技术陶瓷,2004,25(3):7-9. 被引量:3
  • 2薛罡,何圣兵,刘亚男.纳滤膜净化受污染地下水的效能与膜污染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B07):36-39. 被引量:8
  • 3王薇,李国东,杜启云.纳滤膜的离子选择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7,26(4):5-7. 被引量:6
  • 4Hilal N, A1-Zoubi H, Darwish N A,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Treatment, pretreatment, modelling,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Desalination,2004,170(3):281-308.
  • 5Xu Y, Lebrun R 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lute separation by charged nanofiltmtion membrane: effect of pH, ionic strength and solute type [J].Joumal of Membrane Science, 1999,158 ( 1 ):93 - 104.
  • 6Mukherjee P, Jones K L, Abitoye J O.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by ion implantation [J].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5,254(1):303-310.
  • 7叶明,邹剑昆.Processing method for reducing NaC1 removal rate ofnano filter membrane: CN, 101234295 B[P],2010-10-27.
  • 8Greenlee L F, Lawler D F, Freeman B D, et al. Reverse osmosisdesalination: water sources, technology, and today's challenges[J]. Water Research,2009,43 (9):2317-2348.
  • 9Ahmad A L, Ooi B S, Mohammad A W, et al. Composite nanofiltration polyamide membrane: a study on the diamine ratio and i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Industd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4,43(25):8074-8082.
  • 10Saha N K, Joshi S V.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in film composite polyamide nanofiltmtion membrane with variation in monomer type[J].Joum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9,342(1):60-69.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