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悖谬与德性的超越——中西德性传统的差异与沟通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3,共4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3
-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8、3、173页.
-
2.《四书集注·中庸》[M].,..
-
3.《四书集注·大学》[M].,..
共引文献75
-
1王峰明.西方主流经济学“价格论转向”的哲学悖谬——一种立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审视[J].哲学研究,2005(1):82-87. 被引量:3
-
2张星久.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论“儒家自由主义”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0(2):74-87. 被引量:16
-
3廖申白.“做事”:日常语言中朦胧的公共交往伦理观念[J].哲学研究,2005(7):68-74. 被引量:8
-
4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J].人文杂志,2005(5):84-92. 被引量:18
-
5张清.托马斯·阿奎那幸福观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5(2):167-170. 被引量:3
-
6李秀伟.亚里士多德自制概念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8-103. 被引量:3
-
7李兰芬,倪黎.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J].哲学动态,2006(10):48-52. 被引量:11
-
8高湘泽.人何以致善——就亚里士多德有关思想与本耶特教授商榷[J].哲学研究,2007(5):92-98. 被引量:2
-
9朱耀平.众善相争 德性为上——亚里士多德“德性至上论”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复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3):46-51. 被引量:1
-
10陈翔.伦理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7):27-31.
-
1梅景辉.在德性与德行之间——中西哲学良知论的差异与沟通[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31-35.
-
2伦怡,肖志英.用爱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J].大众心理学,2001(3):29-30.
-
3铁飞燕.生命的追问[J].云南教育(视界),2011(21):23-23.
-
4祝青山.科技进步与人类理性的破缺和重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8-20. 被引量:1
-
5孙亮.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进步观”辩护——“进步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进步”观的异质性勘定[J].人文杂志,2012(4):1-7. 被引量:6
-
6郝孚逸.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与实践哲学——一谈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48-49.
-
7张世远.“从无看有”的非对象性思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9-34. 被引量:1
-
8瞿业.哲学、宗教与神学的关系探讨[J].神州,2013(22):180-180.
-
9马红珍.科学实践观视阈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7):36-38. 被引量:3
-
10张一兵.再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的伪同一性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6):83-88.